有父母托底的孩子
作者 王人平
发表于 2024年11月

父母要让孩子始终相信自己拥有被爱的把握,无论在外面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境,都有一个家可以回,都有父母可以为他托底。

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幸福而言,父母最重要的职责是托底,即为孩子提供稳定、支持和有爱的家庭环境,确保其基本身心和精神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最终“学以成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起“成才”“成功”,“成人”更重要

胜有不可思议之胜,败无不可思议之败。每个人的成功都无法简单用逻辑来解释,是不可复制的,里面有太多我们看不到的因素。但大的失败一定能用逻辑来解释,是可以通过觉察和学习来避免的。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帮助孩子去“赢”,而是要避免孩子在人格、心理或品质上有大的缺陷,导致未来犯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或者在遭遇人生大的挫折和失败后一蹶不振、自我放弃。孩子能否成才、成功、成为塔尖上的那一个,父母的教育只是一方面,更要靠个人的天赋、悟性、努力,甚至包括运气和时代。不要高估教育的作用,生命犹如一粒种子,从诞生起就携带了整个自然系统的全部智慧和逻辑,拥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具备了成就自己的所有可能。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成功的定义也是不同的。电视剧《人世间》中,周家有3个孩子:市长周秉义、教授周蓉和一直没有一份正式工作的周秉昆,谁更成功、更幸福,恐怕很难说得清。我很认同梁晓声老师对人生的理解,他说:“我不认为一个人非得成功,好的生活应该是稳定而自适的一种生活,这个自适就是使自己的心性安稳下来,适合自己的那一种生活。”每个孩子人生的意义,都需要他自己去发现、定义和完成。父母要做的,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期望强加给孩子,而是让孩子始终相信自己拥有被爱的把握,无论在外面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境,都有一盏灯为他亮着,都有一个家可以回,都有父母可以为他托底。

每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等,都是由其所在的特定时代的生活所塑造的。把父母这一代的人生观、成功观强加给与自己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孩子,形成与我们一样的观念和认知,既不现实,也无益处。特别是处于今天这个科技迅猛发展,新事物不断呈现,生活和工作越发充满不确定性,知识正以解构、重构、反哺等多元化方式产生和扩散的时代,我们更要对孩子多一份尊重和信任。孩子比我们离时代和未来更近,拥有更强的好奇心、创造力、适应力和学习力。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