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前路可能很艰辛,但我不会停止热爱以及探索的脚步。”
2024年4月28日,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吕琳媛荣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大学毕业短短十余年,吕琳媛已成长为复杂科学研究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杰出学者的科研之路,竟始于20年前的一个“偶然”。
从艺术生到理科生
1984年5月,吕琳媛出生于北京郊区门头沟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父母很少用大道理来管教她,也不会在她耳边传授“别人家孩子”的成功经验。相反,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装作不懂的样子,以提问的方式和她交流,让她自己去想办法寻找答案,并将怎么想、怎么做告诉他们。
父母这种问答式、兴趣驱动型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吕琳媛少年时期的求知欲,让她对周围的世界永远保持着开放、好奇的心态。
吕琳媛从小特别喜欢画画,可以一个人在姥姥家的院子里待一下午,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对绘画的痴迷,曾让吕琳媛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画家。为此,从她3岁开始的每个周末,吕妈妈都会骑自行车载她到少年宫学习画画,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在吕琳媛的记忆里,印象深刻的是在小学一年级的那个冬天,北京飘着鹅毛大雪,“雪天路滑,妈妈给自行车绑了一根绳,再系上菜篮子,我就坐在菜篮子里,这么一路吹着刺骨寒风滑到了少年宫。没想到当天只有一两个同学来上课。”正是在风雨无阻的学画路上,小小的她学会了坚持。
小升初时,吕琳媛听说有一所艺校不错,半天文化课、半天美术课。她很想去,但艺术学校的学费远远高于普通学校。吕琳媛便尝试跟父母商量,没想到父母非常尊重她的选择,竟欣然同意。
“我的父母从来没拿‘别人家的孩子’跟我比,而是非常尊重我的选择。”就在这种极度宽松的家庭氛围中,吕琳媛早早学会了“自作主张”。
随着年岁增长,渐渐成熟的吕琳媛开始意识到,画画虽然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自己也很感兴趣,但她觉得科学技术也许更能帮助人们改善生活。于是,从艺术生到理科生的“偶然”转折就发生在中考,吕琳媛的成绩本可以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但彼时的她却萌生出对科学的兴趣。就这样,从小热爱美术的吕琳媛,并没有选择老师推荐的中央美院附中,而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年后,吕琳媛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现为系统科学学院)。
回忆起当初为何选择这个专业,吕琳媛坦言:“也是觉得管理是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得很好的专业,文理兼收,而且,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非常有底蕴的名校。”管理学院的前身是非平衡系统研究所,创始人是我国知名理论物理学家、系统科学学科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方福康教授。
吕琳媛读大学时,授课老师大多是系统科学、理论物理领域的专家,学科设置非常注重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建模。吕琳媛很喜欢这些课程,也喜欢学院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老师的研究领域非常宽泛,这些都吸引着吕琳媛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学院攻读硕士。
“冷门”领域的标杆式人物
起初,吕琳媛是想跟狄增如老师直博,但保研排名出来后,却以一位之差没能获得直博名额,只能推免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