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陈志峰:全球“汗血宝马之王”
作者 咚咚锵
发表于 2024年11月

今年9月,一组“赛里木湖畔的汗血宝马”照片走红网络,它们的毛色淡金或枣红,体态匀称,威武剽悍。网友们吃惊留言:“这就是汉武帝当年一心求取的天马?”“一匹汗血宝马就价值千金吧?”“它们真会流出汗血吗?”此类问题,我们不妨问一下照片上这些马的主人,他叫陈志峰,是世界上汗血马最多的马主。从军人、记者到落魄老板,再到“中国汗血马基地”缔造者,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落魄“倒爷”东山再起

陈志峰祖籍湖北,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军人。因父亲退伍后在新疆地质矿产局从事勘探工作,陈志峰兄妹四人就成了“疆二代”。

18岁那年,陈志峰也参军入伍。在军营里,他扛过机枪、当过炮长,在抢险救灾中一马当先,还在军事比武和战略演习中名列前茅。到1984年转业时,陈志峰已荣立3次三等功,并得到20多次嘉奖。从部队转业后,他曾在阿勒泰某地质队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又到《阿勒泰报》从事摄影记者、美术编辑工作。

1991年,陈志峰决定辞职创业。他四处借钱,在新疆阿勒泰开了一家服装店,店名叫“野马商场”。他说:“野马是能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的马,我希望自己的企业也能像野马一样,拥有强大的活力,走得更远。”

陈志峰涉足商海不久,就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后来他又嗅到一个新商机,决定进军刚刚开放的中亚市场。1992年年底,春节的喜庆尚未散尽,陈志峰就押上全部家当,购置了工艺品和日用百货,又向朋友赊了40多万元货品,雄心勃勃踏上了出国征程,与哈萨克斯坦一家大学合作开办了超级商场。

按照协议,陈志峰负责组织货源,对方提供场地,利润按七三分成。然而,当陈志峰倾其所有将货品摆上柜台,对方见中国产品销路很好,就反悔了,提出了利润三七分成的强硬要求。这意味着陈志峰必将血本无归!

境外合作伙伴的背信弃义,令身在异国的陈志峰委屈又愤怒,但在人家的地盘上,他根本抗争不过。多方奔走未果,陈志峰这匹“野马”被彻底套牢,回国的时候,他落魄得像个流浪汉。

1993年春节前夕,阿勒泰下起了鹅毛大雪,寒风如利刃般划过陈志峰憔悴的脸颊。这次出国投资打了水漂,他还欠下巨债,该怎么面对家人和亲友呢?一番思想斗争后,陈志峰还是硬着头皮回了家。

尽管家里刚送走了一拨讨债人,父母和妻子知道情况后,却没有埋怨他,反而担心陈志峰想不开。“只要人没事就好,钱是身外之物。”父亲鼓励陈志峰一番,又冒着雪跑到临街的肉铺,找熟识的老板赊回一小块肉,号召全家人一起包饺子。

家人的爱和鼓励,很快让陈志峰走出消沉,重新燃起了斗志。春节刚过,他就在一位老战友的支持下,又筹来几万元钱,带着翻译二闯中亚。“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我不能丢了中国人的脸面。”临行前,陈志峰对家人说。

又一次来到哈萨克斯坦,陈志峰在边疆城市东哈萨克斯坦州调查一番后,发现毛皮、水泥和废旧金属,在“东哈”人眼里是不值钱的东西,但在国内,这些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而国内大量滞销的白糖、成品油、黑白电视机,却是“东哈”人的紧俏货。于是,陈志峰当起了“跨国倒爷”。

陈志峰让东哈商人将毛皮、水泥和废旧金属运到口岸来,自己再用相应的白糖、成品油和黑白电视机交换,物与物口岸交易,这样万无一失。

做贸易和做实业不同,把握机遇讲的是一个“快”字。因此,陈志峰每天起早贪黑,来往于新疆各地与中哈边境之间。1000多公里荒无人烟的路,光开车就要五六天。为节省运货时间,他和员工轮班驾车,困了就躺在车后面的货物包上眯一会儿,饿了拿出黑面包就着冰水充饥……这导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陈志峰一看到黑面包就吐酸水。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