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透一颗阿柑,海归博士夫妇激活铁牛村
作者 圈子
发表于 2024年11月

不久前,“蒲江柑甜采摘节”在四川蒲江县铁牛村开幕了,来自各地的“柑爸柑妈”们来到各自认养的柑橘树前,庆祝丰收,采摘丑柑,享受泥土的芬芳和共创的喜悦。与其一起庆祝的,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的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已成为铁牛村的“新村民”。数百个“新村民”中,很多是“海归”,他们大多是具备艺术设计、规划建设、商业运营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那么,这个距离成都市约50公里的村子,到底有什么魔力,吸引到这么多精英人才呢?

海归博士定居铁牛村

铁牛村有一个奇怪的“魔咒”:丑柑种植得越多,年轻人跑得越快。因为在村民们看来,丑柑种植风险很大,付出跟收入根本不成正比,远不如外出打工的收入多。可是,丑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铁牛村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光是果园就达1万亩。如果不种植丑柑,当地村民就没有经济来源。施国平来到铁牛村,听说这个“魔咒”后,有了自己的想法。

2019年,施国平接到了蒲江县政府交给他的一个任务:以乡村总规划师的身份,利用铁牛村的现有资源,把该村改造成一个有特色的村庄,从而让铁牛村的村民摆脱贫困状态。

施国平,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就读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建筑专业。

2010年,施国平留学归来,任职于上海一家企业,担任城市规划师。2013年,机缘巧合下,施国平受蒲江县政府的邀约,担任蒲江甘溪镇明月村改造的总规划师。此时的明月村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贫困村。

接到任务后,施国平对明月村做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该村地处蒲江、邛崃、名山三市交会处,笋和茶是其支柱产业,每到春天,满眼的茶山和漫无边际的竹海非常秀美,另外该村还有悠久的陶瓷历史。

施国平决定因地制宜,在这些特色上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随后,他花费5年时间,用文创设计把明月村打造成了“2018年全国十大美丽乡村”代表之一,推动了明月村的发展转型,吸引了“新村民”驻村发展。

改造后的明月村拥有8000亩生态雷竹和3000亩生态茶田,年产笋3000余吨,被称为“西部雷竹之乡”,成功让明月村的村民过上了幸福而富有的生活。

明月村的改造成功,让施国平成了当地的名人,大家对他赞不绝口,而施国平也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路。出生在农村的他本就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对农民的辛苦有深切的体会,他一直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改变农村的生活现状,回馈他们。

当初,接下明月村的改造任务时,施国平也很犹豫,担心自己做不好。可现在他不这么想了,铁牛村和明月村的情况差不多,村里有100多年的丑柑种植历史,因为口感好,特别受欢迎,因而远销全国各地。

虽然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铁牛村,丑柑的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现在大部分种植户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中很少人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更别说网上销售了。平时,只能被动地等人来收,或者自己拉到集市上售卖,收入只能解决温饱。再加上土壤硬化等问题,种出来的果子质量良莠不齐,丑柑的经济效益远不如从前。

但是施国平觉得这都不是问题。在他看来,铁牛村的丑柑只是被种植技术问题和营销模式桎梏了发展。他坚信,如果把丑柑这一产品深入做下去,提高果子的附加值,再利用铁牛村的地理优势略加改造,一定不会比明月村差。

施国平决定携全家定居铁牛村,全力打造自己的“作品”。此消息一出,他身边的朋友一片哗然。有人好心劝他:“你还以为自己是刚毕业的学生呢?别忘了,你女儿都上小学了,孩子跟着去那个穷乡僻壤的山村,教育怎么办?”

好在施国平的妻子赵璟很支持丈夫的想法,她曾是留美生物学博士,在上海做医药研发的工作。所从事的职业让她接触过数不清的疑难杂症,她看透了人生,也参悟了生命的意义。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