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融合,中医学与现代心身医学
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心身医学均认同身心相互影响的观点,强调健康是身心状态的全面体现。中医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理论为核心,深刻阐释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内在机制;而心身医学则是研究心理因素同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的科学,并探索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运动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等多种手段共同促进身体康复的可能性。尽管两种医学体系跨越千年时空,但它们却在各自领域内追求着相似的健康理念与治疗效果,展现出古今融合、异曲同工的奇妙之处。
首先,中医学和心身医学都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健康是身心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先生,他通过观察、询问和触摸,来感知你的身体状况,然后根据你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而心身医学则像是一个心理医生,他会和你坐下来,聊聊你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然后根据你的心理状态来制定一个适合你的治疗计划。
其次,中医学强调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饮食和情绪来预防疾病,心身医学也提倡通过减压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来预防疾病。中医就像是一个生活导师,他会告诉你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情绪管理来保持健康。而心身医学则像是一个心理教练,他会教你如何通过冥想、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来减轻压力,让你的生活更加轻松愉快。
再次,中医的情志疗法和心身医学的心理治疗都重视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中医通过调节情绪来改善身体状况,心身医学则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中医就像是一个情感导师,他会通过对话和建议来帮助你调节情绪,让你的身体更健康。而心身医学则像是一个心理治疗师,他会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来帮助你解决心理问题,让你的心理状态更健康。
总的来说,中医与心身医学的深度融合,能够促使我们对健康和疾病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且高效的治疗策略。这种跨学科的结合,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与智慧,还融入了心身医学的科学严谨,进一步拓宽了人民群众走向健康的道路,使其更加宽广和平坦。
心身同病,糖尿病伤身更伤“心”
源于《1990-2021年中国糖尿病国家负担及危险因素分析: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一文的相关报道,截止2021年,我国有超过1.17亿人确诊患有糖尿病,中国的老龄化人口是糖尿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增加的重要驱动因素。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糖尿病全球地图》中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成年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过去十多年里,糖尿病患者数量增加了56%。但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指出,我国的糖尿病的知晓率只有36.5%,治疗率为32.2%,治疗者控制率为49.2%,在糖尿病管理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长期的血糖高会对身体的很多系统造成持续的伤害,特别是血管和神经。糖尿病患者可能会遇到很多并发症,比如心脏病、中风、肾衰竭、视力下降、糖尿病足病等等。以前人们认为糖尿病主要是因为遗传、免疫问题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但是现在,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环境因素在糖尿病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不仅会让身体出问题,还会因为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对疾病的认识不同,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国内的研究显示,超过30%的糖尿病患者会有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感到心理上的痛苦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得了糖尿病后,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吃喝了,患者在社交活动中,比如聚会时,可能会因为要吃药或者打胰岛素而感到尴尬,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时间长了就会感到情绪低落、孤独和痛苦。
2.有些患者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后,会感到非常焦虑和沮丧,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3.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历过低血糖,对低血糖感到非常害怕,这也会让他们不敢把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4.有些患者得了糖尿病后,急于求成,不听医生的建议,甚至去非医疗机构找偏方治疗,或者不规律用药,导致血糖控制不好,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比如双下肢麻木、疼痛、走路不稳、视力模糊等,严重的话还会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导致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焦虑。
为了能更好治疗糖尿病,糖友们在病情变化(如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或存在其他心理社会因素时,应特别注意情绪的评估。糖友们要学会正确认识糖尿病,学会接纳、理解糖尿病。只要科学合理地对待糖尿病,平时的日常生活并不会受到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寿命近年显著提高,已接近一般人群。此外,糖友们要合理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当遇到负面情绪时,要学会及时化解。在遇到难以化解的不良情绪时,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将不良情绪扼杀在萌芽之中。在面对自己难以解决的心理困境时,要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有经验的医师的帮助。
糖尿病作为典型的心身疾病,可谓是伤身更伤“心”,糖友们在驾驭好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这四驾马车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面对不良的心理状态,
从身和心两方面共同努力,战胜高血糖!
心身同调,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妙招
在中医领域,糖尿病被冠以“消渴”或“消渴病”之名。此病症的诱因众多,包括个体先天体质虚弱、饮食无度、情绪波动剧烈以及过度劳累等。中医尤为重视情绪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长期愤怒、焦虑与忧愁等负面情绪,它们被视为损害肝脏、阻碍肝气疏泄的元凶,进而干扰脾胃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脾胃本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一旦其功能受损,则无法有效转化食物中的养分,导致内热积聚,最终形成“消渴”之症。此外,情绪的不稳定还可能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促使痰浊与瘀血的形成,进而加剧糖尿病的病情,这一现象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不谋而合。
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中医不仅运用草药、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还融入了气功、导引、情志相胜法、中医音乐疗法以及食疗药膳等多种手段。这些疗法虽各具特色,却均遵循中医“形神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在治疗过程中兼顾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旨在全面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进程。
比如,中药能有效调节体内的气血平衡,促进新陈代谢的顺畅运行。而针灸与推拿则如同为身体提供的一场精致按摩,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不仅促进了血液的流畅循环,还能微妙地调整身体内部的激素平衡,从而有效缓解糖尿病所带来的诸如手脚麻木、视力模糊等困扰。
在心理和情绪管理领域,中医同样展现出了其独到的智慧与疗法。具体而言,气功与导引等古老而有效的方法,能够助你实现身心的深度放松,有效缓解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而情志相胜法,则如同一位情绪调节的大师,专长于处理因疾病而生的负面情绪,如焦虑与抑郁,引导你走出阴霾,重获心灵的宁静。
中医五音疗法这一独特的治疗方式,更是为心情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通过聆听蕴含中国传统韵味的音乐,或亲身参与音乐演奏,不仅能够让你的心情瞬间变得轻松愉快,更能借助音乐的特定音阶,巧妙地影响脏腑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辅助治疗疾病的双重效果。
此外,食疗药膳作为中医的另一大瑰宝,将“药食同源”的理念充分发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中医会量身定制一套既美味可口又不会引起血糖波动的饮食方案,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身体逐渐康复的喜悦。
这些方法相辅相成,构成了专为糖尿病患者精心设计的全方位治疗策略,既关注身体的康复,也呵护心灵的安宁,助力糖友们更有效地应对糖尿病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