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义的“儿童期”是指从新生儿出生直到成为“成年人”之前的人生阶段,其中3岁至12或13岁又是“儿童”最常用来称指的人群,也就是“儿童”概念的狭义定义范围,本文所讨论的即是这个年龄段人群的常见心理问题。
在儿童期,大脑发育的速度较幼儿期明显放慢,体现在脑围、脑质量的增加幅度比幼儿期减弱,但仍有较明显的变化,如脑围从3岁时平均48cm增加到接近成年人平均水平的54cm,脑质量从平均约1100g到接近成年人平均水平的1250g(女)或1350g(男)左右。
由于新生儿出生时脑细胞数量就是与成年人相同的,儿童期大脑质量的继续增加发育,主要是脑细胞体积和突起继续增长的结果,脑细胞之间相互联络因此更加密切复杂,这是大脑高级功能不断发展的生理基础。了解大脑发育这个规律的意义是,儿童的大脑具有较强的发育可塑性,呵护和促使它“正常功能”的发育,是对心理问题进行系统整体治疗的基础。
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在生活中已经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概念,但它的专业含义有一定模糊性,因此不是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术语,在日常口语交流的语境中,一般是指个人精神活动出现异常的状况,包括内心体验或外在情绪、行为表现的异常,最常见的情况是它们实际上就是一些精神疾病的表现,在发病早期症状表现不太典型的时候,更容易使用“心理问题”这个词来表述。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还会有意选择用“心理问题”作为委婉用词来代替“精神病、精神疾病”;由于人心理活动本身的复杂性,精神状态的“健康”与“病”并非都可以截然区分,一些言行表现的过渡性状态也常用“心理问题”来表述。
因此,概括而言,心理问题所指的健康状态,实际就是各种精神疾病的典型状态或者某些情况下过渡状态的表现。顺便强调一个事实,在描述人的健康和疾病的一方面表现的语境中,“心理”和“精神”的含义是无法准确区分的,是两个可以相互替换的同义词,本文对这两个词会自由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