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自我成功的“怪毛病”

大学生小周发现自己有个“怪毛病”:平时的自己学习一直比较认真,可一旦要考试了,他就会懈怠下来,同学们都在埋头认真复习时,他反而把时间都用在了打游戏上。最后他的考试成绩也可想而知,不太理想。
老师看到小周的成绩,问他:“你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不如平时的水平,是不是太紧张了?”
小周嘴上回答确实是因为紧张,可他心里清楚,成绩不理想跟紧张无关,而是那个“怪毛病”造成的。其实,小周不是不想取得好成绩,他也曾经尝试改掉这个毛病,但没有效果,每次考试前这个“怪毛病”都会跑出来,让他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关键时刻掉链子,原因是什么?
大家看到小周的故事,有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他好像是在“故意搞砸”自己的考试?觉得不理解?
其实,生活中像这样“故意搞砸”的情况并不少见。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面对自己在乎的事情,越是做不到全力以赴,甚至会下意识地为自己设置障碍,让自己取得失败的结果,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作“自我妨碍”。
研究者认为自我妨碍是一种防御机制,个体为了避免或降低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预先给成功设置障碍,将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而非个人能力不足等内部因素,从而避免或减轻对导致失败的内因的责备。
简单来说,自我妨碍就是个体为了保护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不受伤害,故意提前做出阻碍自己成功的事情。
自我妨碍一般可分为三类:
行为式自我妨碍
指个体担心自己可能表现不好,所以就通过实际行动给自己施加阻力,例如小周在考试前故意不复习,放纵打游戏;或是明明任务紧迫,但就是拖着不去干,而是先做其他不紧要的事,等到实在拖不下去了再赶工;设定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当无法达成时,将失败归咎于目标的难度而非个人能力。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