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新人要搬掉“面子”的绊脚石
作者 蓝草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小李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销售员的工作。对于这份工作,他刚开始是很排斥的,他听说做销售要想出业绩,就免不了舍下面子去推销,然而,小李恰恰是个舍不下面子的人,可由于家中经济压力大,他又听说做销售赚钱多一点,所以还是决定尝试一下。

恰逢销售淡季,领导让小李和几个员工一起拿着刚推出的产品去路边摆摊做宣传,拓展营销渠道。这让小李内心感觉十分别扭,他觉得这种推销方式本身就不够光鲜、不够体面,更何况还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低三下四地主动追着客户,不厌其烦地去和客户沟通。这些顾虑导致他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时能躲就躲,不能躲就拖,结果就拖慢了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

有一天,他在摊位前发传单时,遇到了住在对门的邻居,小李怕邻居认出他来,尴尬地躲到了一边,直到邻居离开才回到摊位上。领导看到他的举动后,找他谈话:“你要想工作做出成绩,就别把面子看得太重了!不然,在这个行当你注定混不下去!”

领导的话虽然不好听,但小李也清楚这是事实,可他就是过不了“面子”这一关。

面子,代表了什么?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面子”的含义非常丰富,它可以是荣誉,可以是尊严,也可以是人脉、地位,或是权威、声望。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认为,面子作为个人公开的自我形象,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中逐渐建构形成的,个体构建、维持面子,目的就是给其他人制造“我们是谁”的印象,这个印象最好是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在人际交往互动中,个体为塑造这一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做出的行为始终与所维护的面子保持一致,即称为“面子工夫”。

而在社会语言学家眼中,面子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中,积极面子指向个体的求同欲求,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指向个体的自主欲求,即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而有自我选择行动的自由。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