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家认为,“学业倦怠”是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学业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其本质是学生能力无法达到学习要求时产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与“学业倦怠”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呈现出来的倦怠状态是一种“众志成城”提升考试成绩带来的副作用,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变弱了,生命活力流失了。身处倦怠漩涡的孩子学习效率不高,即使在玩耍时也无法完全放松。父母常常一看到孩子玩耍就急于安排他们学习,完成作业后更要预习新知识,抓紧一切机会“弯道超车”为高考做准备。这种不断的催促和要求,逐渐在亲子之间产生矛盾,有时甚至引发激烈的冲突。
当前教育体系的偏重与压力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现实中,教育体制的转变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在教育的天平中不断加码,教育的重心逐渐向“智育”倾斜。暑假期间,我们带着一队孩子去乡下看英仙座流星雨,即便对一些当地的孩子而言漫天星光司空见惯,他们依旧能够兴致勃勃地观看一两个小时,辨别星座的名称、寻找星座的位置。然而一个小插曲让我印象深刻:一位老师得知自己班上的学生参与了观星活动,便以暑假作业的形式布置了一篇500字观后感,那名孩子瞬间从热情饱满变得满脸抵触,不愿再跟随。外在压力的过度施加,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们探索世界、享受生活的纯真热情。在教育失重的大潮中,连孩子们仰望星空、激发好奇心的美好时光,也难以逃脱被“作业化”“任务化”的命运。

家庭教育的误区和挑战
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来看,家庭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这可能导致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在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需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以小升初和初升高的暑期安排为例,据我观察,乡镇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没有过多安排,他们觉得孩子毕业了理应放松身心,充分玩耍。湖南的夏天很热,这些孩子白天聚在一起玩游戏,等到了晚上凉快些便开始打球运动。条件有限的地方没有正规的篮球场,但孩子们用两个凳子架上轮胎,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