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学习是当下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普遍关注的是合作的形式与方法。而笔者发现,对学生进行基于“合作学习”的心理辅导,是现在愈加凸显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
何谓“合作”与“合作学习”
合作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着合作必然是一个社会个体人所应该具备的存在于社会的必然条件。针对学习领域而言,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合作学习在改革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基于本人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我认为合作学习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班级教学中,当人数达到一定规模,需要重组学生并进行易于把控的研究学习,合作确实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作为美术学科的教师,我有这样的感受,而观察其他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会运用合作的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都有着各自的成熟经验。
行动体验层面上的“合作学习”,直指学生个性与心理掣肘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的教师对合作的认知不够清晰,依然有为了丰富教学方法或调动学生课堂气氛而将“合作”生硬地植入到课堂中的现象,这样的合作有时也会适得其反,且无法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我的个人见解:所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定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基础之上,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环节而环节。尤其是美术教学中的合作,要经过一个培养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合作的意义并掌握合作的方法。由于学生在美术方面创作的独立性,个性的释放更是难以约束,也容易在合作中产生不可预知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