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赵子言
作者 赵劼堂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先父赵克讱,字子言,号潜斋、拙翁、拙老人等,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卒于1986年,山西太谷人,为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之子。

坎坷生平

我赵氏先祖数辈皆读书兼经商,治家以严肃著称。祖辈谨守遗范,家庭肃穆。父亲幼秉庭训,未敢逾越。姑母赵克薇曾对我讲,父亲幼时学习很好,不贪玩,记忆力颇佳,书法早慧,克绍箕裘,家中藏书四万余册,父亲终日潜心耕读。祖父铁山公和四祖父渔山公都很看重他。

赵子言先生挥翰,吴连城先生、近森孝恕先生观书

父亲早年在书塾所学都是“四书五经”,现代科学知识略显缺乏。17岁成家后,便去一家私人银行当练习生,负责来往信件的抄写和管理。后又在太原晋北盐务榷运局任文书小职员。七七事变后,榷运局迁往晋西,人员解散,父亲便回了太谷。同年,太谷失陷,父亲遵祖父之嘱,不再外出做事。当时父亲患肺病在家静心息养,于是借此机会自学中医。沦陷区生活困难,尤其粮食被日军控制,家中食用,捉襟见肘。1942年,父亲代友人担任太谷县第三中心小学书法课教师,虽无工资,但每月可领百十斤小米,以济燃眉。

1945年抗战胜利,日军投降,不幸又起内战。山西实行“兵农合一”制度,要粮,要人,要剿敌对势力。父亲被迫逃往北平,用所学的中医知识和书法艺术聊以度日。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父亲送长子赵励堂入成仿吾任校长的北京华北大学学习,赵励堂毕业后任西北干部大队队员,随十八兵团赴宁夏,解放西北。1949年太原解放,全家于同年旧历八月迁回太原。

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父亲主要从事古籍图书整理、行医等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家被赶出太原,安置回太谷布袋庄村。在太谷布袋庄村期间,父亲常为村民义诊,深受村民欢迎与尊重。朴实的村民和我们虽非亲故,但却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照,使我们全家感受到了很多的温暖。一年后落实政策,我和两个年幼的妹妹返回太原,只是父母还留在布袋庄村。1973年母亲染疾去世。父亲在日记中写道:

老侣梁紫卿,于农历壬子之十月赴宁夏不幸染疾。于癸丑十一月初七噩耗传来,痛悼弥深。聊赋俚诗以寄愁痛。

老境弥深结发情,相期偕老伴终身。

惊闻噩耗愁难忍,一别千秋痛泪零。

千里关山阻梦魂,只身远涉为儿孙。

谁知一去成永别,月冷风凄望雁门。

(因次媳生子无人看护要伊母去,致于此)

别我西行整一年,方期返里共团圆。

惊来一纸传噩耗,搔首彷徨欲问天。

卌载相依唱和随,曾盟白首赋齐眉。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