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电力源头
作者 卢丰 宋文峰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在这个“青山与绿水”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里,有关大烟囱的笔迹越来越淡,但山西电网人并没有让过往的一切付出与承受被忽略。

2024年5月,在太原南肖墙12号的办公院落里,一根与探寻光明故事相连的烟囱披上了防尘绿衣,根根经纬交错的钢管脚手架,交织出几何的图形攀上了烟囱之巅,地面上五颜六色的安全帽在阳光下跃动着,修葺加固烟囱的步伐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蹒跚起步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山西商务总会,有位貌瘦、长脸、有须的花甲长者,得知从天津“慎昌洋行”采购的发电机已经运到了太原城南肖墙,他欣慰地笑了。他就是会长刘笃敬,他曾赴日本神户及欧美国家考察工商业,懂得蒸汽机和电力可以共同缔造工业文明,富有开拓心胸的他把身心全部投在实业发展上。

1909年,太原电灯公司注册营业执照

开办公用电灯公司,为举重大之业,刘笃敬在与董事绅商议定后,从同蒲铁路经费以及私立光华女子中学的经费中筹措白银3万两,购回一台美国生产的蒸汽引擎带动的60千瓦直流发电机。

一天,刘笃敬走进锅炉房、汽机房和发电机房,看到各种巨大的机器和奇形怪状的设备,还有纵横交错的管道及密密麻麻的线路,联想到了今后机房将把人集中起来共同生产,看不见的电流将被输送到四面八方,传递出非凡的能量。厂房外面,泥瓦匠们在木架高处娴熟地拉匀浆料,手持砌刀,勾缝收浆,紧锣密鼓地砌烟囱砖墙,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宣统元年(1909年),南肖墙电灯公司院里,高高的烟囱袅袅喷吐着烟云,送风机嗡嗡作响,机房工长指挥几个机匠在巨大设备前往锅炉炉膛内添炭,汽轮机的叶片高速运转着,推动叶轮转子旋转,切割磁力线,机械能就变为电能。在场的人们除紧张、有序、热烈外,还感到新鲜、刺激。不远之处的刘笃敬在想,煤点燃火,火产生电,电照亮城。随后,在太原城内的柳巷、桥头街、天地坛一带的街道旁立起了木质电杆,瓷瓶上串起铜质导线,电灯照亮了官邸、商肆和街道的一隅。

路灯应时而亮,一时间市民无不争相观望。他们对这不用油的灯,直接的认知是“电是魔术师”,百姓的内心充盈着念头、想头、盼头。殊不知这盏盏电灯,驱散的不仅仅是夜的朦胧,照亮的却是山西近代企业实业报国的崎岖之路。刘笃敬在筹集资金、购置设备、厘定电价、供电经营等方面有着开创之功。

“交流”初稚

太原南肖墙12号办公院落里的烟囱

太原电灯公司具有资本扩张逐利的属性,更知道三相交流电与单相直流电相比有很多优越性。1920年又经天津“慎昌洋行”引进美制375千瓦汽轮发电机,从此电灯公司有了三相交流电,动力用电拓宽了用电范围,这也恰恰给电灯公司埋下了停产的伏笔。原因是,在与天津“慎昌洋行”订货时,美金与中国银元等价,而付款时美金涨了一倍,电灯公司预备价款不足抵偿,“慎昌洋行”派人将电厂“把守”(实则查封),再加上之前因员工操作不当而致发电机组受损,给业务经营雪上加霜,多重原因终致企业被迫停产,致使市面黑灯四十余日。

鉴于太原电力事业发展受挫,1923年6月,山西省警察厅、太原市自治行政公所、太原市总商会对太原电灯公司进行了清算。山西省警务处处长南佩兰和山西银行经理徐子澄敏锐观察到电力企业的发展态势,积极筹备接收太原电灯公司,公司改组为股份制,定名为:“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记公司”)。

电厂又开始发电,百姓欢呼雀跃,一时传为美谈。电力事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结更密切,士绅富商、殷实人家纷纷安装了电灯,既赶了时髦,又得到了享受,太原人的夜生活丰富了,街面有了夜市,戏院开了夜戏,灯光下一家人团团围聚,看书的看书,做针线的做针线,其乐融融。

1927年,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电气事业执照

据记载,1934年年底,新记公司“有可运行发电机4部,总装机容量为4750千瓦,资本总额65.58万元,全公司共有职工107人;发电量428.48万度,其中自用电105.70万度;售电量322.78万度,营业收入32.96万元”。“新记公司共有四条供电线路,一条送面粉厂、卷烟厂(东岗村),一条送桥头街一带,另两条线采用同杆架设供柳巷、活牛市、大南门街一带用电,三相四线制220伏及以上线路共长85公里,共有电户5681家,其中工厂用电 3户、商业店铺用电553户,居民5125户,有包月灯11494盏”。

灯成了太原夜的主宰,每一盏灯的背后,都连着南肖墙的电厂,连接着一张庞大的电网,城里夜空中那高高的、笔直的烟囱,犹如一支矗立着的香烟,不绝如缕的烟云,似思绪般飘向夜空深处。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