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戒严青边口
作者 刘媛
发表于 2024年11月

青边口是明长城宣府镇的关隘之一,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东望山乡青边口村,毗邻张家口市崇礼区。

在明长城“九边”的体系里,青边口隶属于宣府巡道分辖中路,而中路又是宣府镇的命脉所在。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路在镇城之北,依山为边,盖镇城北面之藩篱也。自东胜、兴和废,弃地二百余里,故今分地与虏止隔一墙,而墙非高坚可登陴拒堵者。未款前,散夷时且逾之邀行旅矣,大举入犯固倏忽甚易也。本路参将驻扎葛峪堡,所辖十一城堡,为守备二,操守六,防守三。内葛峪、大小白阳、羊房、青边、赵川、常峪、龙门城、金家庄俱极冲,龙门关、三岔口稍次之。俱密迩边境,近已悉议砖包,渐称完固。”

青边口长城

上段文献中提及的“镇城”,指宣府镇的镇城,遗址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宣化古城。“款”指隆庆年四年到五年间(1570—1571),明朝与蒙元政权签署的和平贸易议定,后世称这一历史事件为“隆庆议和”或“隆庆和议”,由此开启了明蒙之间难得的和平时期。终明一朝,明蒙双方战事纷争200多年,只有这段时期罢兵互市消停了50余年。上段文献中提及的“东胜、兴和废,弃地二百余里”,指的是明朝初期建都在今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在今阴山一线设置有东胜卫、兴和卫等,所控制的北部疆域直达草原大漠深处。但没过几年,这些卫所被陆续撤销或者内迁,所控制的大片疆土被放弃,大明北部边境线向南缩回了近200公里,青边口所在的位置,也从普通地方变为大明边境。明成祖朱棣奉行“天子守国门”,把大明的首都北迁到了今北京市,所以就开始在包括青边口在内的北部边境大规模修筑长城,而宣府镇与京城近在咫尺,就此成为京城门户,青边口随即也成了边防要地。清乾隆八年(1743年)编的《宣化府志》记载:“青边实内外戒严之地,且逼近镇城。”位于宣府镇城以北仅20公里处的青边口,作为宣府镇城的门户,对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青边口堡图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青边口堡图说

关于青边口的建置、驻军、周边环境等具体情况,《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青边口堡图说”有如下记载:“本堡东领常峪,建置岁月亦与常峪同,而冲要更甚。相沿土筑,万历九年始砌以砖石。周二里三百一十步,高三丈五尺。设操守官一员,分边一十九里三分。边墩一十七座,火路墩一十七座,墩空堪骑乘者十座,而极冲者滴水崖、北嘴沟、曲丁、宁远四座也。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