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作者 杜英东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南东阳镇的南庄村,乃闻名三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根架火之乡”。该村地处三县交界,东邻太谷区小常村,南至太谷区胡村镇敦坊村,西接清徐县李青、杨李青村,北达清徐县大常村,只东北面和榆次区西范村地界相连,距离榆次城区近三十公里。

吕全福宅院

榆次民间流传着“宁舍大常一镇,不舍南庄一村”的说法。历史上,南庄村的耕地面积超过周围村庄,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时,析清源、榆次、平晋三县地设立徐沟县(也有一说为金大定初年设立徐沟县),从榆次西管乡划给徐沟四个村庄,南庄土地多,自然赋税就多,于是榆次县不愿把南庄划给徐沟,而是把商业集镇——整个大常镇给了徐沟。

南庄村耕地面积多,土壤肥沃,不但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还有着辉煌的红色革命历史,是抗战时期的榆太祁路西联合县政府所在地、解放战争期间晋中战役主战场之一,涌现出了一批革命英烈,其中著名的有号称“吕氏三英”的榆太祁路西联合县县长吕惠民、联合县公安局长吕子兴、联合县三区副区长吕海金三位烈士。

南庄村全村2600多人,吕姓为第一大姓。元末明初,原籍江南武进县的吕姓兄弟吕富、吕贵二人侨居南庄,适逢朱元璋推翻元朝,大赦天下。新春之际,普天同庆,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各种社火活动遍布民间,南庄无根架火由此而来。《榆次县志》记载:“春初迎神赛会,多放架火,南庄架火犹有名。架桌高矗,常年十二层,闰年十三层。其桌面作金碧楼阁,全用纸制,顶竖二旗,侧簇花;幡缀铃铛,中联炮火,若璎珞;燃炮用细如发丝之纸条,制成各种花样,有逾篆绣,架火中无直杆,四角以绳牵之固,他处之无所有。”

所谓“无根”,就是不用主梁,只在架火四角以四条绳索拉紧,有别于太谷区南席村和南郭村利用通天柱固定架火的做法。吕氏兄弟参与架火的制作工作,把江南的刺绣、编织、彩绘、园林等工艺融合进架火工艺中,使得南庄无根架火在周边社火中脱颖而出,远近闻名。这一古老民俗经过六百多年传承和积淀,流传至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吕富返回原籍,吕贵定居于南庄,家事农耕,繁衍生息,从九世开始分为东西两支,称东院吕和西院吕,至今已有二十几代人。

吕家最迟在清初已经开始发迹,雍正年间茶叶贸易开放后,西口、东口、关东,成为山西人的淘金之地,一批又一批的山西人怀揣着致富的梦想,闯关东、走西口,不畏艰辛,北上荒凉之地,艰苦创业,期盼总有一天衣锦还乡。乾隆初,即有吕明仁一支走西口,后在内蒙古清水河县定居下来。而东院吕宗茂这支正是闯关东的代表人物,到乾隆年间已经家业兴旺。吕宗茂的后人吕飞飞女士说:“据我大爷吕学光回忆,上几辈老人流传吕家是明字辈发家的,发家后排了十个字辈。到万字辈时有二三十号生意,茂字辈有四十来号生意,全字辈有六十来号生意。知道名称的字号有太谷宝源泰津广杂货铺,在榆次有两个分店;沈阳泰记钱铺、永隆源烧锅、新民县泰昌德杂货铺。河南也有生意。”另据山西财经学院所藏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太谷志成信公记入股合约》记载,志成信绸缎庄股东中有吕福庆堂和吕荣寿堂的股份,两堂疑似吕全福、吕全庆弟兄的堂名,两堂入股五千两银子,是志成信公记中股东仅次于贠家的第二大股东。

吕全福(1830—1887),字祝三,父亲吕茂祥,世居榆次县南庄村,吕宗茂的曾孙,吕氏十八世后人。妻常氏,车辋村常旭女。吕全福从小有志向,祖父吕万仓常年经商于东北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在东北经营永隆源烧锅等字号。从榆次城隍庙《道光二十八年庙工捐输城乡姓名碑》中“南庄吕万仓捐银一两”和同治版《榆次县志》“吕茂祥捐银二十两”可以看出,吕家初期经济实力还很一般,等到吕全福成人后,他念先人创业不易,不愿在家坐享其成,便弃儒从商,远赴千里之外的沈阳接手祖父的买卖。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