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督军府旧址由西路和东路两组院落建筑群组成,现存建筑除西路门楼和东路玉堂春建于清代外,其余均为民国时期所建。此外,旧址内还保存有清代和民国年间石碑5通和碣1方,并有古树名木多株。梅山钟楼位于督军府西路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建筑群的最北侧。钟楼建在梅山之上,是山西督军府旧址建筑群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督军府众多标志性建筑群中最高耸独立最具特点的建筑之一。钟楼上有自鸣钟,2017年修葺后的钟楼每逢正午整点、下午六点都会发出震耳欲聋的钟声,声音响彻整个太原城。这是历史的钟声,更是太原城一代人心中泯灭不了的城市历史记忆。
历史沿革与文化阐释
梅山位于小自省堂后,是原来明清巡抚堆煤的地方,所以亦称“煤山”。清光绪八年(1882年),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为了形成北高南低、靠山面水的风水格局,使其官运亨通旺盛持久,便开始在这里堆土造山,筑起高九丈、东西宽九丈、南北长二十七丈的假山。山中建有“当仁洞”“随缘洞”,最下层为会议室,名为“邃密深沉之馆”,馆名为张之洞亲笔题写,二层还建有一座亭子,亭子的圆门上方刻有“启明”二字,取自《诗经·小雅》“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星名,即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意为迎朝;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煤山正面的小路旁镶嵌刻石“发华”二字,意为迎夕,即夜间赏月的意思。正面山腰为“当仁洞”,进入假山内部,洞端石壁上有3米高的“虎”字石刻,从钟楼的最上层平台俯瞰山下,有凉亭水池。
民国8年(1919年)在煤山原有基础上再度从左、右、后三面积土叠石扩大加高,改建为园林建筑,并在煤山山顶上新建西式四层钟楼建筑,作为计时台使用,起到计时报时的作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煤山”被改名为“进山”。同时在“煤山”前修建一座建筑,名为小自省堂(与位于今天山西饭店的大自省堂相呼应,大自省堂在后期战火中损毁)。
小自省堂建于民国7年至8年(1918—1919),是督军府的礼堂,又叫梅山会议厅,整个建筑是西式的砖石结构、中式的装饰,建筑中西合璧浑然一体。小自省堂建在石质的基础上,面阔九间,进深八间,平面呈“工”字形。前后檐七间都是上、下两层檐廊,侧面入口为西式门窗,上方设置尖形拱窗。两侧山墙上、下都设有对称的狭长的窗户。屋顶是传统的卷棚歇山式,四角各建有一座单层四角攒尖式的角楼,铺琉璃瓦顶。建筑正中挂有徐世昌书写的“自省堂”堂额,后檐悬有傅山先生亲书的“可以栖迟”横匾,匾额内容出自《诗·陈风·衡门》,意为在简陋的农舍里可以安宁地居住,表示隐逸之心。大厅内为木结构,北边设讲台,四周设圆柱,建有二层木构围廊,厅堂内具有宽阔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