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竞业限制这一法律术语走进大众视野,引起关注。何为竞业限制?从法律层面而言,竞业限制应该主要对哪些层面加以限制?竞业限制如何不“跑偏”?
今年5月的一天,浙江省杭州市某互联网公司技术员孔龙(化名)收到一个令他颇感意外的消息,他此前所在的上海某电商公司以他违反竞业限制条款为由提起劳动仲裁,公司向他索赔140万元违约金。孔龙算了算,这相当于自己此前两年的工资总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孔龙认为,前公司规定的竞业限制条款过于苛刻。他只是一名基层技术员工,9个月的竞业限制期不合理,“这意味着我在这期间很难找到工作,影响太大了”。
一段时间以来,竞业限制这一法律术语走进大众视野,引起关注。何为竞业限制?有什么法律要件?竞业限制的程度和范围是什么?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竞业限制之惑:基层员工也被纳入?
对于自己被提起劳动仲裁,孔龙感到很无奈。
2020年7月,应届毕业生孔龙经过多轮笔试、面试,加入上海这家电商公司,成为一名技术岗位员工。
他与公司签署劳动合同时,还签了一份附带的竞业限制协议。对于这份协议,他当时理解为“一种反不正当竞争条款”,认为不会对他这种基层员工产生影响,没多想就直接签了。
孔龙认为,“我是通过校招入职的,没有什么主动权,如果入职时拒绝签署协议,或对协议中某一条款产生质疑,有可能导致无法获得这份工作。”
入职后,孔龙发现情况并非当初想象的那样,“不少基层同事离职后,公司对他们启动了竞业限制,如果不遵守就要支付巨额违约金”。
2023年5月,孔龙申请离职。主管告诉他,公司会对他启动竞业限制。“我当时就蒙了,我在公司的级别较低,很少能够接触到核心机密数据,怎么会被采取竞业限制呢?”
虽然认为公司规定不合理,孔龙也只能听从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拿到离职证明。离职时,在公司人力部门安排下,他又签署了一份竞业限制补充协议,其中规定,每个月公司会给他打入相当于月基本工资30%的补偿金,“由于我工资的大部分都是绩效,月基本工资30%的补偿金对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他说。
2022年9月,胡诺(化名)从上海一家电商企业的技术岗位离职,随后几个月,公司并未给他打入竞业限制补偿金,而他仍需遵守竞业限制协议。
“0元竞业”,源于他与公司两年前签署的一份协议。2020年,他入职这家公司不到一个月时,公司赠予他股票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