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伟大的发明
谁发明的音乐?我认为,音乐是文明的开始,它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那么什么是文明?当代学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种事物出现的时候才能叫作文明:一是文字的出现;二是金属器和冶炼的出现;三是聚落和城市的出现。我们常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认为,到底够不够五千年?如果用文字的出现来衡量,我国最早的文字在殷墟,商代的甲骨文有3000多年;我国最近很多考古发现最早的村落、城市的雏形,至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那么音乐呢?音乐完全是人“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因为自然界不存在音乐,有人说有鸟叫,也有人说是海涛,但那只是声,既不是音更不是乐。中国人从先秦时就极其智慧地将人耳所闻分为三个层次——“声”“音”“乐”,中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礼记·乐记》中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禽兽只能听懂同类之间的“声”,普通人只能懂得由“音”构成的语言,只有掌握了文明的人——君子,才懂得音乐。

和构成绘画的颜色、形状不同,和构成雕塑的材料如土石、金属不同,和构成文学的语言、文字也不同,构成音乐的材料是音阶——do、re、mi、fa、sol、la、si,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这7个音阶在自然当中不存在,完全是人类的发明创造。中国古人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是人类为了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情而发明的。当人类创造了音阶并用它构成无限丰富的音乐时,应该就是文明的开始,因为创造这些“无中生有”的音阶比创造“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文字更不容易。也正如《吕氏春秋》所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这象征着宇宙万物本源的“太一”,远超人类所能看到、感受到的大自然,更不是自然中所存在的物。《诗经》所谓“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其实也点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和“太一”一样神圣的“天”,给人类打开了一扇文明的窗牖,这就是通过埙、篪等乐器所发出的音乐。只用自然界没有、完全是人类创造出的7个音符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抒发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创造出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音乐,满足了人类不可替代的精神需要,这还不叫文明吗?
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它有7孔,由仙鹤的尺骨做成,可吹奏七声音阶的现代乐曲,且音色优美。同时出土的30多支骨笛,经考古学家用碳十四同位素断代法测定,距今已7800年至9000年。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在8000多年前就已经创造发明了一种完备的管乐器。这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管乐器之一(过去在德国或斯洛文尼亚发现的号称上万年前的“骨笛”已被学术界怀疑和否定)。假如把贾湖骨笛的出现看成中华文明的第一线曙光,我们的文明史就不仅仅是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
中国人历来重视音乐。这是因为,一方面有理论,另一方面有实践。从理论上讲,中国人的“乐论”不但开始得最早,而且最完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都对音乐有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思考。相同时期,公元前5世纪被学者称为是人类智慧突然萌生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赫拉克里特等也都有过对音乐的思考,不过他们只偶尔提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儒家、道家不但有系统的理论,还有重要的礼乐制度,这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中国音乐的实践也非常发达。1978年,无与伦比的乐器——曾侯乙编钟出土。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参与了最早的复制。当时集结了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包括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等,把编钟的构成研究得清清楚楚,复制出来的外形也一模一样,后又通过测音系统把音准调好,但敲出来的音乐还是不如出土原物好,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最后发现问题在于音色。音色是区分音乐好坏的标准之一。曾侯乙编钟音色纯正优美,高音清朗,中音明澈,低音浑厚深沉。每件甬钟竟可以敲击出两个大、小三度的和音来。在钟中间的隧部和侧面的鼓部,都铸着该音的音阶名。这不但说明“一钟双音”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且足以使所有以为“中国音乐就是单声音乐”的人大吃一惊。
儒家高度重视音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六艺”第一是礼,第二就是乐;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音乐文化视为最高的修养,他自己还会弹琴、唱歌,并且“无故不撤琴瑟”,除了发生大的变故,音乐都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乐由心生,《礼记·乐记》中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也就是说,道德是人性的制高点,音乐是道德之花,金、石、丝、竹这些乐器只不过是发出音乐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