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这天,武汉像一个大火炉,85岁的李德仁却提前来到采访地点——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展厅。绣着“武汉大学”字样的衬衫,被他一丝不苟地扎进裤子。他指着衬衫,笑眯眯地对记者说,这是为领奖特意做的。
近期,他接受了太多采访,秘书提醒记者注意控制时间,但李德仁神采奕奕,看着展厅里的遥感卫星模型,随时抛出一个新的点,滔滔不绝地讲下去。
在采访之外,获奖后的李德仁,工作生活和平时毫无二致。他和团队开会、看博士生的论文、与老伴散步……诚挚而热烈地回到自己惯常的科研生活中。至于800万元奖金,李德仁向媒体表示,把奖金全部捐出,500万元交给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300万元交给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前者以他的恩师命名,后者以他的岳父命名。
让“慧眼”和“大脑”上天
李德仁是测绘遥感学家。遥感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用?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妨从李德仁参与主持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说起。

21世纪初,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自己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而中国在苦苦追赶。2003年,李德仁牵头联合多位院士专家向国家提出建议:“要把中国的卫星分辨率从原来的5米、10米,提高到亚米级。”2006年,高分专项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0年,高分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李德仁担任项目的副组长。
每到自己设计的遥感卫星发射的前一晚,李德仁常常难以入睡,因为担心“设计的功能能不能实现”。从2013年4月首颗“高分一号”遥感卫星发射成功至今,高分专项已成功发射14颗卫星,每颗都具备独特的观测能力,涵盖了光学、雷达、红外、高光谱等多种技术类型。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它们的成功: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地震,官方第一时间启动民商卫星应急响应机制,调度高分三号01、02、03星等10余颗卫星对震区紧急观测成像,灾情研判工作在灾后1小时内完成。“在震区上空扫一下,水系、道路、滑坡情况什么都清楚了。”李德仁说。
这是一个让李德仁颇感自豪的结果——“卫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遥感数据从太空传到地面,时长从数小时缩短至8分钟。”
“李院士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大科学家”,这是李德仁身边人的共识。立得空间董事长郭晟和李德仁团队合作已久,他告诉记者:“李老师常常能洞察10年、20年以后的科技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对我们的影响。比如,1999年那会还都是人扛着机器做测绘,李老师却提出,德国已经开始在车上装GPS惯导来做测绘,我们能不能也做设备?我们把这个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了之后,他又说,还要有应用创新,二维地图看不到真实的三维世界,能不能做街景?他还指出,以后自动驾驶会普及,移动测量的技术一定无处不在。现在10年过去,他的预言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近些年,年过八旬的李德仁又提出一个令人称奇的设想:“通信、导航、遥感,这三件事全世界的团队都是分开做的,信息分离、服务滞后,有没有可能实现一体化?”他脑海中通信、导航、遥感三种卫星一体化后的图景是:把人工智能送上天,让天上有观测大地的“慧眼”(卫星)和“大脑”(人工智能)。每个人都可以发送请求,卫星把所需信息加工好,3至5分钟就可以收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现在人人玩微信,将来就是人人玩卫星了。”
这个“人人玩卫星”的场景也许不久就能实现。李德仁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东方慧眼”卫星星座,发射200多个系列卫星。它们将成为中国人发到天上去的“智慧的眼睛”,在太空中为你闪烁。
刻在心里的家训
武汉大学的校园里,矗立着夏坚白院士的雕像。
67年前,18岁的李德仁从家乡江苏泰州考到了这里。原计划报考数学力学系去研究火箭的他,却被刚刚成立一年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意外录取,专业是航空摄影测量。
少年有些“气愤”。时任校长夏坚白来给学生们讲话,“5000年前,尼罗河每年都会发洪水,农民为了利用好土地就开始做测量。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活动、人类活动,首先都要做测量”。李德仁的心顿时定了下来。
他遇到了恩师王之卓。1934年,王之卓和夏坚白以及另外两名同学陈永龄、董钟林一起被选派去德国公费留学,攻读测绘专业,他们4人就是我国现代测绘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王之卓温润朴素,没有一点架子。年轻的李德仁发现苏联教科书上有几处错误,便写了阐述文章托一名女同学转给王之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