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川流不息地生活
作者 陈卡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前段时间,社交平台上有个图文笔记很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在课堂上解读鲁迅先生著名作品《伤逝》时,有个男同学表达了对男主人公的同情——我厌倦了川流不息地吃饭,随即又有个女同学站起来,从女主人公的视角进行了反驳——她仿佛看见女主人公在川流不息地做饭,她为那个沉默的、川流不息地做饭的女主人公感到苦痛。

这个事件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因为它展现了另外一种阅读方式,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性别去重新看待文学作品,解读文学经典。我们习惯于接受教科书上的解读和经典化的解读。看到《伤逝》 ,人们想到的是被贫穷压垮的男人只能选择放弃爱情,却无视在贫穷下仍旧努力生活,饲养小狗、承担生活重担的女人。看到《祝福》,人们通常想到的是一个命运悲惨、只能不断诉苦的、被封建主义压迫的农村女人,却无视她每一次的激烈反抗与自救。看到《红楼梦》,人们想到的是才华横溢却拒绝考取功名的贾宝玉,却没有看到在贾府危机重重下,以自己治家能力苦苦斡旋的王熙凤。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呼兰河传》里面的这两句话,我一共读过两次,一次是我念小学的时候,一次是我备考文学研究生的时候。

十二岁的夏天像是永远不会凋谢的花,空气中弥漫着西瓜的清香,我躺在床上看《呼兰河传》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全是奶奶家的园子,用干枯玉米秆围成的方方正正的栅栏,里面种着比我还高的月季,紫的、红的、粉的,我和哥哥用墨绿色纱窗裹上扭成圆圈的木条在院子里套蝴蝶,将抓住蝴蝶放在罐头瓶子里。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