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也耀眼
走进江苏省徐州市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武器装备,也不是电报地图,而是那些毫不起眼的铁锹、褂子、碗、木臼、小推车……它们与纷飞的战火有什么联系?莫非是我走错了片场?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小物件的背后藏着大功劳。
譬如这根竹竿,它的主人唐和恩是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1948年,共产党员唐和恩听说前线急需一支运输物资的队伍后,立即报了名,出发时仅仅带了一根竹竿。一路崎岖与战火,竹竿不仅是唐和恩的拄拐、防身武器,还是他的“日记本”。每到一地,唐和恩就在竹竿上刻一个地名:莱东、水沟头、平度……1米竹竿,88个村镇,横跨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不仅绘下了一张近3 000千米的人民支前图,还书写了一段党和人民风雨同舟的奇迹篇章。
读高中时,我也有这样的“日记本”,是本让我勇往的书:《布鲁克林有棵树》 。主人公弗兰西出身贫苦,但她始终不忘文学理想,终于把书从“A”读到了“Z”,也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我以此为榜样,从偏远山村到县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再到一个又一个繁华都市……一路艰辛砥砺,正如从“A”走到“Z”,也如唐和恩走遍3 000千米的小竹竿。
这双带血布鞋的主人,是牺牲时年仅22岁的马凤坤。1947年,21岁的他报名参加解放军,带着母亲连夜赶制的6双布鞋出发了。自这天开始,母亲日日守在村口,1个月,3个月……始终没能等来载誉而归的身影,却在大雪纷飞中,等来一张儿子牺牲的通知书和一双带血的布鞋。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