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泥哨:不保守,创造美
作者 郭嘉鑫
发表于 2024年11月

2008年6月7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来自贵州省黄平县的黄平泥哨位列其中。它虽然不为人知,但是已经走过七十多年的历程了。在这七十多年的时光里,黄平泥哨不断创新发展,从街边小摊登上大雅之堂,从贵州一隅走向世界各地。在工匠的“笔”下,小巧玲珑的黄平泥哨正在“书写”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中国故事。近年来,黄平泥哨行销国际市场,来自世界各国的订单不计其数。

黄平泥哨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起初,泥哨不过是当地孩子嬉戏的玩具。走乏了,跑累了,他们便拿出泥哨吹一吹,它的声音清脆悠扬、婉转动听,引得路过的牛羊都不禁为之驻足。后来,在一些优秀匠人的努力下,名不见经传的黄平泥哨不再是孩子的专属,开始走出号称“云贵最秀地”的黄平。

黄平泥哨的畅销来自其独一无二的“三大美”。

黄平泥哨之美,美在外形。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讲的就是衣服和人体形象之间的莫大关系。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