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暴力,韩国诞生首位诺奖女作家
作者 永舟
发表于 2024年11月
韩国女作家韩江

历史上第一位亚洲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诞生了。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19时,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韩国女作家韩江获此殊荣,成为历史上第18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韩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瑞典文学院给她的颁奖词是:“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

正如颁奖词所言,她善于克制、平静的语言,描绘根植于日常生活里不可脱卸的伤痛与绝境。疼痛,是韩江的作品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扒开这层疼痛的皮,看见的不是喷涌的血流,而是挣扎着跳动的毛细血管和伤痕累累的筋骨,静默流出生命冷冽惊悚的底色。

韩江出生于1970年的韩国光州,迄今为止算是相对年轻的诺奖得主。她自25岁起就开始出版小说,早已拿遍韩国国内各大顶尖的文学奖,2016年她凭借《素食者》拿下专业级的国际布克奖,成为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足以证明其文学技艺和艺术水准。

这也是她在华语读者群体中最为出名的代表作。

我永远也不能忘记第一次阅读《素食者》时感受到的那种深刻而真实的疼痛感,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与情节,却构建了一种似与读者呼吸相贴的日常的暴力:一个家庭主妇,为摆脱家庭暴力,渴望变成一株植物,为此,她拒绝进食,只饮水、吸收阳光,直到生命几近枯竭。她用沉默和静态的方式,退出人类世界,让出自己备受操控和凌辱的生命。

这是一本易读的小说,但绝不是一部能让人舒舒服服看下去的小说。相较于诺奖的颁奖词,她在2016年发表的布克奖获奖感言,更贴合她普遍的书写主旨:希望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

对人的本质的挖掘,是韩江在历史运动、女性处境外衣下包裹的终极内核。从光州暴力到家庭内部的个人暴力,她的书写宛如从地里长出来的某种植藤,不浓墨重彩,但茎脉全都丝丝入扣,用一个女性在家庭内部的垮塌,暗喻她在整个社会以反抗姿态的沉默退出。

诺贝尔奖迄今120余年,每年文学奖的预测与揭晓往往最为激烈。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奖项,文学的评价标准似乎更为复杂,且往往掺杂相对主观的判断。而按照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生前遗嘱里的说法,文学奖应当颁给那些“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从“品质”到“贡献”之间,最关键的一道标准,是创作者是否具备直接触探人的存在形式的视野,是否具有自灵魂深处启迪人类社会的可能性。

暴力始终是韩江书写的核心主题,而她对暴力的反思,多从人而非社会的角度。

《素食者》

从形式上看,书写是一件私人的事,但隐秘的起点最终通往更广阔、普适且深入的人类灵魂深处。这是文学在文明之上开的花。而女性写作与女性作家近年来在诺贝尔文学奖中占比升高,并不能反映所谓“女性主义”的胜利,因为韩江的视野,远不止于性别。

暴力一种

从某一天开始,英惠开始渴望自己变成一棵树。她不再吃肉,只吃极少素食和水,感受着自己的生命慢慢枯竭。

英惠是一个普通的韩国家庭主妇,重复着和多数韩国主妇一样的日常—做饭、做家务,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以及保持沉默。某一天,她开始不断陷入可怖的梦境。她在梦中杀人、吃生肉,展现出原始野蛮的一面。梦醒后,她开始渴望变成一棵树,并不再进食肉类。

然而,当英惠向丈夫复述自己的梦境,得到的却只有不解和不耐烦。她的变化和话语,鲜少被家人注意到,无人关注她的疼痛和绝望,亦不见她内心的干涸与枯萎。面对她日复一日消瘦和虚弱的身体,丈夫、父母都只觉得厌恶和恼怒。

书中有一处细节,一天早上,英惠在丈夫气急败坏的催促下切肉,不小心切伤了手指,鲜血流出来,同时,刀刃掉了一块碴。可丈夫根本没关注到英惠的手指,而是对烤肉里的硬块暴跳如雷。他对妻子大发雷霆,斥责她想要杀死自己。

而当英惠开始吃素,并拒绝与丈夫进行身体接触后,丈夫也并不关心任何实质性的原因,而是粗暴地强奸了她。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4年2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