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提到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近年来,全国各地聚焦粮食生产、收获、储备、加工等环节,加大力度减损降耗,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
“从某种意义上讲,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背后意义重大。”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储粮”)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及节粮减损工作的意义,多位采访对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我国基本的国情粮情条件下,一方面推进粮食增产增收,另一方面推进节粮减损工作,是持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之一。节粮减损实际上就是在节约使用耕地、减少农业消耗,发挥“无形良田”的有效作用,实现无地“增产”。
节粮减损要加强全链条管控
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任务仍相当繁重,怎样将每一粒粮食“吃干榨净”,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
“目前,国内粮食产后损失主要体现在农户储粮、粮食储运、粮食加工等三方面,节粮减损等于增产。”中储粮湖南分公司综合处相关负责人对于节粮减损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解。
11月15日,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们是节粮减损的实践者,节粮减损这项工作贯穿在中储粮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这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条主线。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把粮食收好、管好,最终落脚点是为了节粮减损,保障储粮安全。”
在生产环节,由于粮食收获后处理不当等因素,致使粮食损耗问题较为突出。例如谷物在生产环节可能面临机械损伤、收割撒漏导致损耗,以及储存环节可能面临的霉变坏粮导致损耗等。
“在粮食收割那段时间,中储粮的工作人员会上门教我们科学储粮,努力降低损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一位种粮大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每年夏粮收获的季节,中储粮常德直属库有限公司会组织业务人员和青年志愿者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向种粮大户科普节粮减损、科学储粮的常识和技巧。
在田间地头,中储粮业务人员和农户一同商量种子减损细节时,会根据不同标准的农田、不同的播种方式,建议农户采用不同的用种量,即高标准农田比一般农田用种少,机插比撒播用种少。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购销处副处长莫宪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每年夏粮丰收时节,我们都会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种粮大户散粮运输技巧以减少运输物流损耗;我们也会告诉农户清理粮食杂质,净粮烘干至安全水分后的保管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防止粮食结露霉变和鼠雀损耗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