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一大早,重庆工商大学国家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常务副主任秦华锋就开始穿梭在基地的几个楼层之间。“上午刚好要接待外国来的交流团,所以要在几层楼来回上下。”秦华锋说。
近几年重庆工商大学一直在探索国际合作,早在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便与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泰国典型视频加工废水一体化云管理装备和云管理平台的合作研发与示范”项目。
尽管该项目于2022年顺利结题,但双方的合作并未按下“停止键”。“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重庆工商大学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副教授徐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这是重庆探索科技交流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政策的驱动下,重庆正突破地域限制,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寻求科创合作,重庆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也正转化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大动能。
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2023年,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举办,多国科技部政要齐聚山城,《国际科技合作倡议》也在当时重磅发布。大会期间,泰国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部长素帕玛·伊萨拉帕迪曾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寻求更多合作。
一年后,重庆工商大学与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正式建立“中泰人工智能青年技术创新中心”,促进人工智能领域青年人才的交流与培养。泰国与重庆的合作迎来进一步的延展。
为进一步加强与泰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重庆工商大学申报并获批了2024年内陆教育开放高地建设项目“‘一带一路’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与泰国兰纳皇家理工大学、泰国国家发展管理研究院等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共建、产学研会议共办、境外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共建、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田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重庆正在构筑国际科技合作新高地,深入推进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
据重庆市科技局统计,截至目前,重庆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分别达到56个和129个,与63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有18个国家在重庆建立了研发平台。重庆大学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成员包括11个国家15所高校。
统计结果还显示,重庆与各类创新主体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马铃薯产业发展合作论坛、明月湖·π全球创新大会等国际科技论坛、高端学术会议等活动超过1000场,组织开展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4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员400余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