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布局“集群·新工业”

日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上海当前正依托“市区协同”策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并已明确首批7个区的11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旨在实现各区主导产业的差异化与特色化错位发展。


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今年,《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其中提出,到2027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25%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
目标已定。那么,上海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哪些行业的发展路径值得外界参考借鉴?近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别来到主导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徐汇区以及主导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嘉定区,看看当地如何布局“集群·新工业”。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一年吸引100家大模型企业入驻——上海徐汇区“模速空间”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在这里,“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集群。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模速空间发现,人工智能领域的生态图景正蓬勃生长,通过汇聚算力、语料、人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打造滋养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
如上游智算科技、埃迪希、无问芯穹等算力公司,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和推理提供了支撑;库帕斯、基流科技等数据与网络公司,为AI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稳定的网络环境。
同时,模速空间通过联动上海四大基础模型企业——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商汤、MINIMAX与阶跃星辰,打造各类下游技术平台与垂类应用生态的聚集地。
蜜度、万能小in等大语言公司为行业提供了智能化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孪数科技、羚一智能等工业智能公司,将AI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物流管理等环节,推动工业4.0进程。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