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网络“毒视频”刻不容缓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首次探索提出分龄推荐标准。
监管部门的重拳出击,收获了一片叫好声,因为有很多父母正困扰其中。
“看到我女儿手机里‘备忘录’写的内容我要崩溃了。”
上海市民刘女士近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反映,她和女儿的手机云储存用的是同一个账号,无意间看到了一篇女儿写的黄色“小作文”,其中描写内容几近露骨。再次追问,是她从同学手机里看到一些不雅视频之后模仿写出来的。“可是她还只是六年级啊,真是晴天霹雳。”
无独有偶,上海市民张先生最近发现才五年级的儿子手机里有许多不雅图片。“他说是网上下载的,有的是视频截图。”张先生说。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其中专章规定“网络保护”,可谓开启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篇章。但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总是有人企图以各种方式打擦边球。
网络“毒视频”等不良内容为何如此顽固?如何才能有效治理?《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未成年人软色情、擦边球内容有抬头之势
早在2018年4月,“快手”“火山小视频”直播短视频平台就曾因传播涉未成年人低俗不良信息被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
当时,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快手”“火山小视频”暂停有关算法推荐功能,并将违规网络主播纳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单,禁止其再次注册直播账号。“快手”及“火山小视频”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行彻底整改,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算法,积极传播正能量。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