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企业上市,难解亏损魔咒
作者 石青川
发表于 2024年11月
robotruck自动驾驶重卡

在今年的资本市场上,智能驾驶行业非常热闹。据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有9家智能驾驶企业启动了IPO程序,其中5家已经成功上市。

智能驾驶企业纷纷上市的同时,商业化模式不成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高研发成本与高硬件成本成为智能驾驶迈向商业化的痛点。在探索过程中,如何通过多方共担控制成本,或成为破局关键。

智能驾驶依然在“烧钱”

11月7日,希迪智驾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过去6年希迪智驾累计融资超14亿元。

再往前看,10月,地平线和文远知行先后在港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此前,黑芝麻智能和速腾聚创也已成功上市。

另外还有多家智能驾驶企业正在排队IPO,小马智行和Momenta选择了纳斯达克,纵目科技和佑驾创新则走向港交所。

智能驾驶领域看似一片火热,但大量融资的背后也难掩产品商业化困境。

根据文远知行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IPO文件显示,文远知行近3年年度亏损分别为10.07亿元、12.98亿元和19.49亿元。加之今年上半年8.8亿元的亏损,3年半累亏超51亿元。

佑驾创新招股书显示,近3年的收入从1.75亿元增至4.76亿元,累计年内亏损5.68亿元。纵目科技近3年收入从2.25亿元增至4.98亿元,累亏15.86亿元。

已成功在今年IPO的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同样处于亏损中,招股书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地平线经营亏损分别为13.35亿元、21.32亿元和20.31亿元;黑芝麻智能经营亏损分别为7.23亿元、10.53亿元和16.97亿元。这两家公司短期内均难以扭转亏损现状。

多位业内受访人士表示,由于商业化规模还不够成熟,智能驾驶企业暂无短期内扭亏为盈的可能。

智能驾驶企业为何盈利困难?上述几份招股书中对亏损的解释包括原材料及耗材的采购成本,以及大量的研发费用。

提及盈利难的原因,10月10日,在“2024车路云50人年度发展论坛”上,西部车网(重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雪阳表示,首先用户端的感受不强烈,买单意愿不强;其次基础设施成本方面投资压力大;再次从企业角度来看,技术应用场景有限,应用服务能力也不强。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