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与这三个着力点密切相关——
一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全会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
二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全会特别提到了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过去有人曾提出发放一次性现金来刺激消费,这种短期举措虽然可能有效,但其效果也仅限于短期。相比之下,建立长效机制则是通过制度建设,长期稳定地推动消费增长,同时在短期内也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是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就业问题涉及家庭和劳动者,影响居民消费。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消退,经济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宏观意义上的充分就业状态得以恢复,但由于结构性就业矛盾,当前的自然失业率可能较以往更高。因此,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不仅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延伸,还将产生长期效果。
此外,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就业岗位,不仅要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要为他们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当前的焦点在于中国经济如何尽快回到应有的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轨道并非过去的高速增长状态。在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中高速增长。只要我们能维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即便是中高速增长的中后段,我们依然处于赶超状态,这也意味着我们在2035年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能力,即通过要素增长与配置、提升生产率在常态下可以维持的增长速度,我们称之为潜在增长率。根据我们的测算,未来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仍然能够满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速度要求。由于疫情带来的冲击,实际增长速度与潜在增长能力之间出现了差距。
潜在增长率代表供给侧的能力,即经济的基本面和韧性;而实际增长率则反映了需求侧的状况,反映是否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撑经济增长。从两者之间区别的趋势来看,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可能性。因此,采取措施消除这一不应有的差别,核心在于突破需求侧的制约。
传统的“三驾马车”中,由于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的变化,特别是逆全球化趋势,外需已不可持续;投资,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工业企业,虽然仍然重要,但其作用也受到消费需求的限制,不再像过去那样强劲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与民生相一致的消费需求,这是经济增长最可持续的拉动力。
政策施力和瞄准对象从投资者及企业转向家庭
以往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着眼于降低贷款门槛、改善营商环境、放松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甚至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