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震级较大的地震发生后,网上就会出现一些关于“地震云”的照片。这些照片中的云五花八门,看上去十分怪异,被疑为“天有异象”。从外形上看,有荚状云、乳状云、波状云、絮状云;从色彩上看,既有火烧云,也有被灯光“染色”的云……那么,这些所谓的“地震云”,真的是地震来临前的征兆吗?
地震“云兆” 中西皆有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自然灾害。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求索地震发生前的征兆,以期提前做好防范自救的准备,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古代的地震征兆大致可归纳为四类:天象变化、地发雷声、动物异常反应和天气异常。天象变化是指日食以及星象的改变,地发雷声是指地震前地下发出的轰鸣之声,动物的异常反应包括鸟兽集结、鸣叫等,天气异常主要指水旱灾害、云霞雹雾等。古人早已知晓天象与地震并无必然联系,如明代以后,有关日食伴随地震的记载已大幅减少;地发雷声、动物的异常反应与地震的关联已被现代科学所证明;天气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尚未得到主流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那么,云与地震是何时联系到一起的呢?在我国,相关记述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素问》中曾对五运六气进行过阐释,在谈及“土气”时写道:“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大意是,土气积郁发作之际,岩石震动、山谷轰鸣,大气交绥,雷声大作,尘埃笼罩,湿气蒸发,化为白气(云),进而形成疾风骤雨,引发山洪。此后,在正史中也经常有云气与地震的记载,如《宋史》载“隆兴二年(1164年)春正月甲寅,白气亘天。是月,福建诸州地震”;《金史》载“乃者太白昼见,京师地震,北方有赤气,迟明始散”。
无独有偶,古代西方也认为云是地震的征兆。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二三月间,京师发生了多次地震,吏部尚书李崧毓便向意大利籍传教士龙华民询问西方的地震学说。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龙华民查阅了大量西方典籍,此后翻译、编排成了《地震解》一书。书中写道:“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清朗而有云细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盖此细云既得久存不散,便证空中绝无微风,便知诸气悉收于地下之窟穴也。”不难发现,《地震解》中“气从地穴而出”的观点与《黄帝内经》中的记述颇为相似。另外,由于地震裂缝多成长条状,既然气从裂缝中出,那么古人认为“地震云”呈线状便不难理解了。总之,地震云兆,中西方观点相似,殊途同归。
震云学说 疑点重重
将“地震云”从“征兆”提升到“学说”高度的是曾任日本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1948年6月的一天,键田发现奈良市上空出现了一条奇怪的云,状如长蛇,通体乌黑,横跨东西,他宣称这是地震的先兆。巧合的是,两天后,距离奈良市160千米的福井县发生了7.1级大地震。
键田认为,地壳内部发生的异常变化必然会反映在天空中,地壳和云直接通过地壳内部辐射出来的电磁场产生联系。当地壳内部应力急剧调整,或者当地壳内部产生剧烈的电流时,就会向天空发出强烈的电磁波,从而影响空气中的水蒸气,进而形成形状异常的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