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作为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其兴起得益于欧洲天主教势力的支持与“教皇子午线”的划定,而其势衰则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为标志。在西班牙帝国兴衰的漫长过程中,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折戟是诸多分水岭中的一个,标志着西班牙与英格兰的百年之争达到顶峰。
“教皇子午线”与西班牙帝国的崛起
随着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班牙、葡萄牙及欧洲各国相继展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并在海外攫取殖民地。其中,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竞相宣布其在太平洋占领的海外殖民地为本国领地,并为此发生了许多纷争与冲突。
1494年6月,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解与仲裁下,西班牙与葡萄牙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该条约规定,在大西洋的佛得角群岛以西约2220千米处(即西经41度至45度之间)划一条南北纵线,该线以西的殖民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的殖民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由于这条分界线是在教皇的仲裁下划定的,后世称之为“教皇子午线”。它划定了西班牙与葡萄牙在大西洋的势力范围,暂时缓解了两国的纷争。20多年后,一位名为麦哲伦的葡萄牙航海家将促使两国再度划分势力范围。

麦哲伦出身于葡萄牙的一个骑士家庭,在少年时曾在葡萄牙宫廷中担任侍童。后来,他多次参加葡萄牙的海外远征和探险,曾经向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提议开拓大西洋通往亚洲的新航道,但是未能获得国王的资助。
1517年,麦哲伦侨居西班牙。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委派,率领舰队从西班牙的圣卢卡港出发,旨在开辟一条绕过南美大陆并通往摩鹿加群岛(Moluccas,印度尼西亚东北部马鲁古群岛的旧称)的新航线。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本人因卷入当地武装冲突死于菲律宾,他的舰队则在11月8日抵达摩鹿加群岛。接着,舰队横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的圣卢卡港,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此后,西班牙抢先占领了摩鹿加群岛,并与葡萄牙在太平洋爆发武装冲突。1529年,为了解决双方在太平洋的新争端,西班牙与葡萄牙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根据这一条约,西班牙几乎独占了整个中南美洲(巴西除外),葡萄牙的势力则主要在亚洲和非洲以及巴西。
可以说,“教皇子午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扩张。作为回报,西班牙成为天主教在欧洲国家中最为坚定的支持者。西班牙的历任国王自视为天主教的捍卫者,并以消灭宗教异端为口号,干预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新教国家)。
16世纪中期,西班牙已成为一个殖民地遍及欧、美、非三洲的帝国。1556年,腓力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当时,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包括西班牙本土、尼德兰(故地指欧洲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相当于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意大利境内属地和美洲殖民地。1580年,葡萄牙的王位继承出现问题,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宣称自己是葡萄牙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并派兵入侵葡萄牙。1581年,西班牙兼并了葡萄牙及其全部殖民,这不仅在实质上加强了西班牙帝国的实力,也增加了其争霸欧洲的信心。
西班牙与英格兰的宗教之争
当西班牙逐步发展为一个帝国时,英格兰却在经历着“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与“玫瑰战争”(1455—1485年)的磨难,国力大伤。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才开始逐步复苏。从1529年开始,为了加强王权,亨利八世开始进行宗教改革,于1532年宣布禁止英格兰的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年贡。1534年,英格兰的教会与罗马教廷脱离关系,自称“圣公会”,由亨利八世担任最高领袖,并将“圣公会”定为英格兰的国教。不仅如此,“圣公会”还没收了罗马天主教会在英格兰的财产,解散各地的天主教隐修院,极大地削弱了天主教在英格兰的势力。
针对英格兰的宗教改革,西班牙很快就联合教皇,暗中策动英格兰北部的贵族势力发动了叛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