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国出海电商行业,不再有当年Temu一般的新搅局者出现。该进入的市场已经基本覆盖,对手的打法已经彼此熟悉,竞争格局渐趋稳定。电商平台的战火,逐渐从跨境烧向本地化。
过去一年,平台们砸钱投放昂贵的体育赛事广告,把Facebook、Google的广告费用炒高,在强调品牌、高客单价的巨头亚马逊之外,给消费者提供更便宜的中国制造选项,成功站稳脚跟。
据市场情报公司Sensor Tower,2024年一季度,Temu全球月活用户数为1.67亿,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达到亚马逊的一半。创立14年的速卖通也在发力,带动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2024财年(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营收同比大增46%。据媒体报道,SHEIN 2023年的交易总额(GMV)达到450亿美元;据科技媒体《36氪》,TikTok 2023年GMV达200亿美元。
招揽用户的动作已经完成,中国电商平台的新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以留存用户、提高转化和促进复购,以及从定位相似的竞争对手处争取用户。美国媒体2024年5月援引知情人士称,Temu在美国的广告支出越来越注重留住用户,而非获取新用户。摩根士丹利2024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Temu购物者和速卖通、TikTok重叠度最高,52%的速卖通购物者也在Temu购物,TikTok为43%。
而要提高服务质量,本地化是关键。Temu们在当地雇佣员工、招揽供应商,希望在擅长的低价之外,实现更丰富的产品品类、更快的履约时效、更好的用户体验。
它们共同面对的本地化问题还有政策、合规。中国制造商品依托中国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和各国海关的低价值货物免税规定涌入海外市场,而当地企业因更高的生产成本、更重的税赋而失去竞争力。愤怒的企业主们为此抗议,引起当地政府的警惕。
在这个新的阶段,本地化能力将成为平台的分水岭——供应链的本地化决定能否留住用户,合规的本地化决定是否被允许留住用户。没能成功越过这道岭的平台一定会掉队。素有“美国拼多多”之称的电商平台Wish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Wish成立于2011年,与中国平台一样售卖高性价比产品,全球下载量一度超过亚马逊,但在货源地主力中国,Wish没有处理好本地化问题,对卖家推出过分严厉的罚款政策,导致卖家、用户流失。今年2月,连年亏损的Wish被母公司出售。
为了实现本地化,中国电商平台们已经做出布局和调整,但还不够。可以预见,2025年乃至更远的将来,本地化能力会成为中国出海电商平台发展的关键。它会决定已经挤上饭桌的平台们,谁能坐得更久、吃得更多。
从全托管到半托管,再到“本对本”
2023年至今,“全托管”深刻影响了出海电商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