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TCL董事长李东生说制造业“不出海就出局”,引发业界热议。其实“不出海就出局”不仅是制造业,我们认为中国所有行业,都要把出海作为重要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出海首先是因为国内市场已经或趋近饱,不得不出海。但企业家更应当看到,海外市场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将能打开企业成长的天花板。当然,当下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企业出海称不上有利,对企业家而言,出海与否的核心就是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的取舍。
短期来看,出海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文化风险等诸多风险,这也是大部分企业家对于出海心存顾虑的原因。但从长期看,全球人口82亿,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之外,还有68亿人的海外大市场,一旦突破,就是更广阔的天地。而且出海锤炼出来的综合能力,也能反哺中国市场,比只在国内市场的企业更有竞争力。企业家但凡希望能长期发展,基业长青,长期视角,不出海的风险反而远高于出海。
中国企业已经全方位出海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有两个标志性信号——制造端“新三样”成为出海新动能,消费端“四小龙”爆发式增长。
2023年“新三样(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光伏组件)”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接近“老三样(服装、家具、家电)”的50%,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出海发生了质的转变,出口动能从成本优势逐渐转变为成本和质量技术的综合性价比优势。
从消费端来看,电商“出海四小龙”(SHEIN、速卖通、Temu、TikTok Shop)凭借高性价比、开创“全托管”模式降低出海门槛、匹配全球达等物流基建,获得用户数量和销售业绩爆发式增长。
这些积极信号反映出中国产业链综合能力开始对外溢出。本轮出海是“新质生产力”出海,完全不同于过往依靠低价的贸易出海。中国企业有非常大的机会,在海外市场打造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消费端2C(To Consumer),核心是从有供应链优势的产品和产能出海,最终做到适配各地市场的品牌出海。目前消费端的出海代表企业,体现更多的是供应链优势下的性价比竞争力(Temu、TikTok等),这是非常好的开端,但仍只是开始。长期来看,消费出海还是要做到品牌出海,品牌认同才是海外消费者真正的内心认同。
比如韶音科技,全球领先的骨传导耳机品牌,近七年营收增长50倍,海外营收占比超过70%,以欧美等发达市场为主。韶音成功的核心在于极致专注,“把一米宽的范围做一公里深”,聚焦骨传导耳机的范围,从代工厂起家,通过近二十年的深耕,建立了面向发达市场用户需求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品牌出海的代表。
制造端是2B(To Business),近年来中国制造越来越体现出“智造出海”的特征。“造”代表了产能优势,“智”代表了产业升级后的中高端能力,包括新三样、电子产业出海等。智造产业链条长、广、宽,从最上游的矿产到中游加工到下游产品,因此“产业链抱团出海”是智造出海区别于消费出海的特点。
“抱团出海”既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如新三样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下游电动车带动中上游零部件、设备出海,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锂电结构件的科达利等都是这样;也包括横向同环节关联企业协同出海,如2018年华友钴业、洛阳钼业和青山控股共同建设印尼公司,通过风险共担提高出海成功率。
地缘政治因素有多大影响
地缘政治因素是企业家出海的重要顾虑,我们的确身处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但未必是完全负面的环境。复杂就是指既有阻力,也有动力,有的区域是阻力,有的区域是动力,动力和阻力也是实时变化的。中国企业出海时,应该借助动力,规避阻力。
比如欧洲,对华政策上受到美国影响呈现摇摆状态,但是俄乌冲突影响下欧洲经济式微,因此更加依赖中国。欧洲内部呈现明显的分化意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推动了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对华持温和态度,2024年4月1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与德国“商业军团”奔驰、宝马、博世CEO(首席执行官)共同访华,朔尔茨重申德国不会与中国“脱钩”的立场,德国企业界则传递“竞争而不是离开”的信息。
比如中等强国(Middle power)里选择“第三条路线”、谋求独立发展的国家,它们需要特别关注,如北约成员国土耳其、传统上被认为“亲美”的沙特阿拉伯,都基于自身利益继续与中国做生意。2023年“中等强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22.5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27.4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出海时,这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Middle power,也是不错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