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模型,两大洗牌逻辑
作者 刘以秦
发表于 2024年12月

2024年,AI(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热度终于有所回升。第三方数据机构企名片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AI领域共完成融资金额371.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翻了1倍多。此前AI融资额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但这一趋势在2025年很难持续。

目前,AI领域的投资方相对集中,以一二线地方政府基金、国央企和巨头科技公司为主,投资方向以AI大模型为核心,包括基础大模型、具身智能、大模型应用等方向。这些方向的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巨大,也因此大部分的融资额都被头部创业公司拿走了。对应在数据上,今年整体融资额同比翻了1倍多,但融资交易数只增长了约10%。

政府引导基金和国央企组成的国资投资方们,虽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但其方向是“投新、投早、投小”,其更愿意投新成立的公司,而非再次投那些已经投过且估值很高的独角兽企业。但接下来还有能力、有决心、有号召力进入大模型领域的创业者越来越难找了。

对于科技巨头们来说,继续对外投资大模型的意愿也在下降。阿里、腾讯、美团等公司已经投资多家大模型创业公司,其本身也有大模型业务,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接下来更多的注意力会放在自身业务上,会更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

因此,2025年,一个相对确定的趋势是,高额融资难以持续,短期内技术弯道超车希望渺茫,科技公司会减少在基础大模型上的新投入,转向实际应用和商业化,价格战等抢占市场的动作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公司淡出舞台,行业洗牌开始。

亟待形成商业闭环

2022年后,科技巨头和AI创业公司们纷纷投入大模型军备战。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全球AI大模型数量为1328个(包含同一企业、同一模型的不同参数版本),美国的AI大模型数量位居第一位,占比44%,位居第二位的中国大模型数量占比为36%。

中国和美国在大模型领域呈现出双强格局,但业内的共识是,中国依然处于追赶状态,尤其在底层技术上,中国科技公司相对薄弱。

2023年至今,几乎所有的头部科技公司都在强调“预训练模型”,也就是通过长期堆算力和数据,将模型训练成接近通用的基座大模型。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2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