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筹谋金融业多元化
作者 焦建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在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香港特区正迎来一系列新机遇。其中既包括巩固提升原有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等基础方面,亦包括中央对其提出的“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等新措施、新表述。

对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的中国香港特区而言,为将前述中央要求细化落地,亦为在改革求变过程中发掘新增长点,整体性筹划思路正日渐清晰。以作为其产业根基的金融业为例,在10月下旬香港特首李家超公布的其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中,相当一部分章节便被用来阐述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为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近年来的一系列构想在宏观层面上有着类似的关注点,例如强化作为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优化和扩大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近年来的新内容,则与强化其财富管理中心地位等构想有关。

在推动相关措施落地过程中,从务实的细节出发,通过改革或创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正成为中国香港特区施政的特点之一。正如李家超所言:改革起点可能不高,但要有长远目标。政府主要责任是指明方向,集中大家的力量。改革虽有很长、不容易的路要走,“但我相信以香港人的机遇加能力,可以实现目标”。

宏观:清晰整体框架

受益于“一国两制”等制度安排优势,中国香港特区近年来的发展仍然独具特色。

在近日公布的一项涉及165个经济体的权威评估中,中国香港特区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9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中国香港特区的总排名则上升一位,重回全球第三位,成为亚太区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

但受地缘政治及相关产业分化等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仍难言轻松:因金融、房地产市场波动性较强,受制于股市及楼市成交减量,相关税收下降正给财政带来一定赤字压力。此外,当地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少数几类行业,也使其经济发展受外围环境影响较大,内生动力不足导致可调控程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一系列新变化,如多元化、数字化及绿色转型等。为把握机遇,中国香港需要持续改革与创新。在前述《施政报告》等相关规划中,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类:

首先,继续助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中国香港一直保持着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地位。截至2024年7月底,香港有约1.1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总额,为离岸市场全球第一;2024年1月至7月,其处理全球约80%的离岸人民币结算。

在助力其强化相关地位背后,是国家财政部已连续16年在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海南省以及深圳市政府,近日都传出了在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的消息。

所谓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在中国香港金融语境中,可被简称为“离岸人民币地方债”或“离岸债”,指内地地方政府在境外市场(目前主要是港澳)以人民币计价发行的债券。从整体角度看,内地在香港等地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其实也被统称为“点心债”。

通过发债主体及发债种类不断“上新”,不仅提升了地方债国际化的程度,也丰富了中国香港特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此举对提振债券市场活力从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颇具意义。在其持续发行后,既可以扩大离岸人民币收益率曲线,也可以增加市场离岸人民币产品供应范围。

为针对性增强离岸人民币流动性,香港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即时支付清算系统夜间跨境服务能力,便利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全球结算。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2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