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暴露于气候危机
作者 王丽娜
发表于 2024年12月
2024年9月7日,台风“摩羯”过境后的海口街道。图/视觉中国

2024年9月6日,台风“摩羯”的中心登陆海南文昌,强度为超强台风级,成为史上登陆中国的最强秋台风,也是继2014年台风“威马逊”之后登陆的最强台风。台风过境后,海南一名女孩坐在阳台观景,椅子处在三面毫无遮挡的平台,阳台窗户及边框在台风中被“洗劫”掉落。

这个场景被拍下,并被调侃为“出走的阳台”“台风‘摩羯’过后最松弛照片”,很多人却从中看到极端天气事件下一次可能就会危及自己。

据海南省应急管理厅初步统计,至9月7日15时,台风“摩羯”造成全省19市县52.61万人受灾,已紧急避险转移31.26万人,因灾死亡4人、受伤95人。

气候变化之下,高温热浪、洪涝、低温寒潮、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已逐渐引起重视。刚刚过去的2024年夏季,极端天气重创全球多地,越来越多人暴露于气候危机。

2024年7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系统多个层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长序列气候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显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延长。伴随气温升高,大气中持水量增加,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有所增强。

极端天气带来的气象灾害频发,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命与健康造成挑战。2024年9月,国家疾控局、中国气象局等多部门,发布《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建立以气候变化健康早期预警为先导的适应联动机制,推动各层级、多元化健康适应政策与协同行动,提升气候变化适应和风险防范能力。

(视频截图)

一名医生的气候观察

卢辉是一名拥有16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在广东省肇庆市一家二级医院执业,门诊之外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急诊工作,随救护车外出执行急救任务。

多年的一线医师执业让卢辉观察到,随着气候变暖,花期延长,花粉传播量和传播时间增加,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更加严重。在花粉过敏季,急诊接收的这类病人相应也会增加。持续高温的日子,老年人、户外工作者等,中暑发生的频率似在增加,甚至发展为严重的热射病。极端高温下,一些中老年人服用的常用药物,含有利尿剂会促进排汗和电解质流失,如不注意补水,更易造成服用者中暑或脱水。气温急剧下降时,心脑血管病易急性发作。强降雨期间,户外应急创伤的病人会较平时增多……

卢辉所在的医院主要服务基层群众,辐射范围包括城区和周边的多个乡镇,面向人群广泛。卢辉接触到越来越多这样的病例,尤其是诸多与季节性、天气气候有关的案例后,开始思考疾病与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之间的关联。卢辉对《财经》表示,他在工作中发现,最近三五年来,“与天气、气候相关的疾病明显增多”。

前述卢辉提到的多种疾病,近年来被称为气候敏感疾病。2024年9月,《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调查梳理气候敏感疾病基本信息清单,构建气候敏感疾病监测预警系统。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影响到每一个个体。

卢辉回望近年来肇庆当地的极端天气,经历过夏季高温、超强台风、大暴雨等,以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这种极端天气时跟着救护车接诊病人,感受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冲击,“会感受到人特别的渺小”。

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逐渐引起全球重视。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对气候敏感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精神心理健康等的威胁正在增加,并表现出复合暴露和连锁事件的风险,且预计未来风险还会随着全球变暖而进一步加剧。户外劳动者、孕产妇、新生儿、老年人等属于脆弱人群,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尤其明显。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卢辉身在医疗一线,观察并参与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他关注的焦点从一个又一个病例和医学康复,逐渐转移到“生病的人”,并思考该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个人预防、应对天气和气候带来的健康风险。2022年,卢辉参与自然之友、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发起的“玲珑计划”,学习如何有效地回应气候变化领域的问题和挑战。

2022年10月起,卢辉在肇庆当地开展气候变化与老年人适应力的调研。在日常工作和调研中,卢辉发现当地不少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高,或者对极端天气的影响认知不够。卢辉称,一些中老年人虽然能感受到这些年来天气气候的变化,但并不清楚会对健康带来哪些影响,也不了解极端天气预警后可能的风险,更缺乏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能力。此前,卢辉曾联系当地一些养老院,提出希望组织气候变化影响的公益讲座,有的接洽者则表示气候变化与老人关系不大。

联系遭碰壁后,卢辉转换思路,将主题调整为夏季疾病困扰与防治等角度,顺带提及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和应对,这样才走进养老院进行科普。这几年来,卢辉及其气候行动团队志愿者通过调研访谈和科普实践,再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梳理和汇总出气候变化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和防护措施等。

2023年,为帮助当地老年群体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卢辉等人编写高温热浪老年人群健康防护手册。防护手册梳理出,高温热浪对健康带来的影响和一些临床表现症状,可能促进中暑发生的常用药物,防护措施建议等。卢辉称,这份防护手册的“出炉”正是基于极端高温事件频发,2023年多地陆续出现高温天气,高温覆盖面积和影响人口广泛等因素。

1961年以来最热夏天与极端高温

高温纪录不断刷新。极端高温事件趋多趋强,2024年,大范围高温天气再次席卷中国多地,超过40℃的超高温天气时有“上线”。

2024年9月30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今夏全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指出2024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夏季全国平均气温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华北大部、华东、华中、华南、西北东部及新疆大部、内蒙古中西部、四川盆地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全国有20%以上的县市出现40℃及以上高温。全国有96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新疆托克逊(47.9℃)、重庆北碚(43.6℃)、河南温县(43.4℃)等9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3℃。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2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