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下旬以来,国家多部门陆续宣布了一系列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中央也在多个场合强调大力支持创投行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踏入2025年,创投行业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投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在支持创新创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是一系列很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一个国家要发展创新型经济,创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的产业化、新业态从零到一的突破都离不开创投。
然而,创投也不是万能的,创投更不是公益的,所以厘清创投善于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有哪些方面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做得更好,这些也许是我们行业健康发展,以及在创新生态中与各方合作更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新形势下重温和刷新理解创投的一些基本法则尤为重要。
基本法则一
基本法则之一是,颠覆性技术的产业落地,国家新兴产业的形成,离不开创投及其所投企业的早期试错过程
一个新产业的诞生往往都经过了技术的发明和成熟等阶段。企业利用新技术更好地服务用户,或者用这些新技术提供崭新的应用,开创新的产业。这个过程中的试错成本可能是很高的,但一旦成功形成新的产业,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这里列举笔者在投资手机行业亲历的案例,有失败,也有成功。
我们都知道今天中国的品牌手机在国际上的市场占有率很高,根据IDC的统计,2024年三季度全球市占率前五分别是三星、苹果、小米、OPPO和vivo,中国品牌占了三席。中国一直都是手机代工业的全球大本营,而品牌手机行业相比于手机代工业能给中国整个产业链带来更高的价值。品牌商本身价值很高,同时品牌商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可以决定使用什么芯片、触摸屏以及软件,这也是近年来围绕手机行业的高端国产芯片等上游关键零部件领域有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国产芯片上量,又给中国半导体加工厂、半导体设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2000年到2009年,创投机构看到了手机这个巨大的市场机会。那时候的手机主要是功能机,市场上基本就是价格高的进口手机如诺基亚、摩托罗拉或者是低端的国产手机。国产手机一般都以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每款手机的量都不大,所以一个品牌商有大量的型号、款式,频繁推出新品,也用不同的型号跟移动运营商做定制,但用户根本记不清任何一款国内品牌或者型号。
那时的创投机构,投资了不少的手机相关企业,从手机厂商,到手机设计公司(design house),到模组厂商,到芯片公司,最后结果都很差,大部分都打水漂了,产业自然也没有做起来。一直到小米诞生,用崭新的思路,做精品、爆品,款式很少,但力求精益求精,用互联网思维搭建和维系粉丝群体,聆听用户心声。小米成功之后,同行之间你追我赶,到今天优质的国产品牌已经主导了中国手机市场,而这些优秀的国产品牌又走出国门,风靡全世界,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手机上下游产业链的蓬勃兴起。当然,投资小米和小米之后的手机品牌和产业链的创投机构,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