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四大挑战待解
作者 陆洋
发表于 2024年12月

2024年在商业航天史上是极为不凡的一年,行业正迎来爆发前的“拐点”时刻。借助这个拐点,商业航天赛道被认为在未来五年将会出现一波高潮。

全球商业航天领域,中美是两个最主要的竞争者,中国航天产业基础较好,但商业化进程较慢,相比美国仍有一定差距。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是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先行者。该公司“星链”卫星总数超过7000颗,为全球400万用户提供通信服务。近期,“星舰”第五次试射大获成功,以“筷子夹火箭”的方式将回收精度控制在0.5cm内,无论是火箭助推器的陆地回收,还是飞船在印度洋的准确降落,均标志着人类星际宇航的梦想更进一步。

2024年9月,SpaceX的“北极星黎明”任务取得成功。两名宇航员——美国企业家Jared Isaacman和SpaceX工程师Sarah Gillis,在距离地球700多公里的高度完成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商业太空行走,商业太空行走的成功,意味着由私人公司执行高难度太空操作的想法将变得更加合理。此外,另一家美国科技公司亚马逊库伊伯项目(Kuiper)计划年底启动大规模发射,航天市场正吸引更多商业巨头跨界探索。

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也在2024年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可复用火箭方面,航天八院、蓝箭航天先后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深蓝航天开展火箭一子级高空回收飞行;卫星组网应用方面,上海垣信主导的千帆星座开始批量发射,蓝箭鸿擎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由1万颗卫星组成的星座计划,华为等公司发布直连卫星的手机版本,将遥远的卫星摆在消费者面前,引发一轮消费热潮。

政策层面是支持全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商业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宁波、四川等多个省市出台商业航天专项政策,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和基地也在多个城市落地。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诸多现实情况,这些都将决定未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的总体走向和具体打法。

两个产业节点

要讨论这一轮全球商业航天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发生在2015年的上一轮商业航天行业技术周期转换情况。

2015年被认为是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当年,SpaceX在经历数次失败后,终于实现了“猎鹰9号”火箭的首次陆地回收,这是人类火箭发射史上的首次助推器回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埃隆·马斯克提出同样具有科幻色彩的星链计划,向近地轨道发射数万颗卫星,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WorldVu”更名为OneWeb公司,获得高通、维珍、空客等公司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建立一个由720颗卫星组成的近地星座。

这一年,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元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此后,蓝箭航天等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开始组建科研团队,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涌现。

此后十年,市场起伏,SpaceX一骑绝尘,同时这个赛道不乏后起之秀,众多星座计划和火箭研发公司充分成长。

现在回头来看,2015年是观念转变之年,国内外进行了新的航天商业尝试,为后面的航天商业化奠定了基础,人们开始认识到航天领域除了传统的国家主导模式外,商业力量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九年过去,2024年则是确立行业方向和信心的关键年份,原因有三。

一是技术路线更加清晰。火箭和卫星技术取得明显进步,地轨星座普遍选择大推力、高比冲的液体可复用火箭发射,卫星采用平板可堆叠设计,在一次发射中搭载更多的卫星,能够降低发射成本,快速部署大量卫星。

二是商业模式开始跑通。SpaceX已于2023年实现盈利,星链项目成为公司最大的收入和利润来源,证明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普通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连接卫星通讯,获得感更强,众多商业航天项目的成功为行业注入了信心,让人们看到了航天商业化的广阔前景。

三是资本市场的加入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活力。SpaceX最新估值达到2000亿美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认识。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2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