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国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正面临着环境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规划继续锚定“双碳”目标,明确指出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的绿色化改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双碳”是全球承诺,更是国内经济、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需要做好相关企业、产业、行业、价值链以及供应链方面的诸多转型。中国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和国民经济的细胞,实现自身的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不仅是遵循绿色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积极应对环境挑战的责任担当。
对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绿色创新日益被企业视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与此同时,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困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工业化革命,是21世纪绿色能源革命的大势所趋,势必会触动并影响能源密集型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短期利益。
本文认为,可以从企业生产、企业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三方面构建起企业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的实现路径,为有效改善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思路。
在企业生产方面,通过精准化的排放监测,吸引可持续投资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生产模式低碳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开发绿色产品拓宽市场,提高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带动绿色消费,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在企业管理方面,通过战略转型和组织优化,建立起自上而下全覆盖的能源管理体系,降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促进治理结构和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
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通过加强对社会的慈善捐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加强和产业界、高校、科研院的伙伴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对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共同促进中国低碳事业的发展。
技术赋能企业生产
从发展趋势来看,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将成为新主流。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经历新一轮能源转型变革,而企业行动能对中国“双碳”目标产生双重作用,即减小碳足迹与放大碳手印(碳手印指组织或个人通过提供可减少客户碳足迹的产品或服务,对环境产生的正面影响)。《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清洁能源替代、可再生材料利用、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在企业低碳转型中被广泛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