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后的体育经济
作者 辛晓彤
发表于 2024年12月
FISE自由式小轮车比赛现场。摄影/刘易非

徐思哲是体育爱好者,但并不会定期做运动。他的运动热情基本上每四年一次达到顶峰,且多发于夏季。“奥运会就是我的闹钟。”徐思哲这样评价,“那段时间我甚至会放弃开车,跑步上班,尽管维持不了太久。”

四年一度的夏季奥运会总会带动一波运动热潮。北京天坛体育中心党支部书记鲁鹏介绍,随着奥运健儿取得好成绩,东单体育中心等场地的预定呈明显上升趋势,比往年增加了20%左右。

相似的热情也反映在消费市场。“冠军同款”向来不会缺席,运动用品销售也迎来小高峰。攀岩、自由式小轮车、街舞等新纳入奥运会的项目被推向前台,咨询人数不断上升。

然而市场并非一片长红,也并没有预想中的爆发式增长。部分商家和体育培训机构告诉我们,和东京奥运相比,巴黎奥运对市场的推动作用稍显逊色。

相比之下,在巴黎夺得网球金牌的郑钦文成为奥运会体育经济的最大亮点。她的出现不仅让中国体育界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巨星”,还让本来就已经处于上升势头中的网球经济更加火爆。

传统体育消费有喜有忧

“近几个月的羽毛球销量相当于去年一整年的。”义乌羽毛球商家义体健的工作人员告诉《财经》,“大批量进来的货,基本上立刻就没有了。”

羽毛球是奥运热潮延续的一个缩影。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显示,近期,全球羽毛球运动热潮持续高涨,鸭毛、鹅毛等原材料短缺和价格上涨使得天然羽毛球成品价格显著上扬,市场需求旺盛,订单急剧攀升,呈现供不应求现象,场内“一球难得”。

和羽毛球同样火热的还有“国球”乒乓。奥运结束后,在北京举办的世乒联中国大满贯得到近6000万元的票房,创历史纪录,并带动综合消费额超5000万元。

奥运会乒乓球供应商双鱼体育集团总经理助理梁志雄告诉《财经》,奥运会结束后,乒乓球产品系列增长了30%以上。此前的采访中他曾提到,企业出口订单排到今年底。

巴黎奥运会上,自行车类竞赛的出色表现,让本就流行的骑行运动再添几分热度。泰山瑞豹品牌总监李为海告诉《财经》,奥运会后,瑞豹自行车销量增加,“特别是铝合金入门款产品和高端竞技产品,这两部分都上涨了8%左右”。该品牌支持了多支中国自行车运动队征战巴黎。

江苏迈吉斯总经理徐昀告诉我们,七八月是其他制造业的淡季,但一直都是自行车的旺季。这家公司主要生产自行车零配件,从年初就开始加大生产,确保奥运会叠加销售旺季时有足够的库存。

尽管销量明显增加,但近些年的利润越来越低,主要原因在于关键零部件——例如变速器——基本被日美企业垄断,国内厂商“就只能被一卷再卷”,徐昀说道。

奥运并非能给所有企业都带来实打实的利润。有积极参与奥运营销的品牌商告诉我们,奥运会后的销售情况尚未有具体数据,“暂时不是很乐观”。

从国产运动品牌发布的三季度运营情况来看,奥运并未给产品销售带来更多助力,李宁和FILA三季度的零售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5%左右,安踏主品牌和特步则增长5%左右。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2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