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保面临的挑战
作者 傅虹桥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整体制度框架、筹资机制、保障水平、健康促进、“三医”协同改革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从筹资、待遇保障、支付方式、价格调整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医保领域高质量发展。

发展现状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已达95%以上人口。至2023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34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下称“城镇职工医保”)人数为3.71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下称“城乡居民医保”)人数9.63亿人。目前,中国已建成全世界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按照制度设计,城镇职工医保主要采取工资按比例提取的方式进行筹资。其中,单位一般缴纳工资比例为6%-

8%,个人缴纳工资总额的2%左右。2022年,城镇职工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收入达20793.3亿元,人均筹资达5694元。

城乡居民医保则主要采取定额筹资方式,中央设定最低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各地区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得益于近年来政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城乡居民医保筹资规模也显著提高。2022年,城乡居民医保收入10128.90亿元;人均筹资达960元,比2012年增长2.07倍。

中国居民获得的保障也在不断提高。一是医保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步提高。2022年,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为84.2%和68.3%,实际报销比例分别为69.9%和55.9%。

二是门诊服务保障力度不断增强。目前,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普遍开展门诊慢性病和特殊疾病保障,纳入疾病的数量和保障水平逐年提高。2021年,职工医保将参保人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报销比例超50%。

三是保障范围显著拓展。截至2023年,中国医保药品目录内包含药品达3088种,包含74种肿瘤靶向药、80余种罕见病用药。

不少新药、好药和救命药以及无痛手术、微创手术等高端诊疗技术在过去五年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其次,基本医保“杠杆”作用明显增强。

一是支付方式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全国有超九成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组(DRG)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在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倒逼医院提升管理水平以及降低群众看病的负担等方面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二是充分发挥单一购买方优势,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国家组织集采333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八种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连同地方联盟采购,累计减负约5000亿元。

三是助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在大幅降低药品耗材价格的同时,适当调整手术、护理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和能力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支持完善医务人员薪酬补偿机制。

最后,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在基本医保范畴,中国已经形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其中,基本医疗保险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则针对重病患者和特殊困难群众进行托底保障。

此外,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2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