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的编写原则与方法
作者 徐位雄 温蕾 卢剑强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美术鉴赏是技工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从技工院校“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教材编写的现状,结合实践提炼出了技工院校“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的编写原则与方法,以期为技工院校美育课程教材编写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技工院校美育课程体系的质量提升。

■关键词:技工院校;“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编写;艺术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型

一、技工院校“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课程的定义和属性

“美术鉴赏与实践”课程是技工教育美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工院校实施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要路径。作为艺术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程,“美术鉴赏与实践”主要针对技工院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的政策导向

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教材管理和开发。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提出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基础,在全国技工院校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以美育浸润学生,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技工院校美术鉴赏教材的建设是落实上述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技工院校美育与艺术教育教材体系建设,提升技工院校美育与艺术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技工院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技工院校“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的编写原则

编写“美术鉴赏与实践”,基于技工院校艺术工学一体教材总主编梁玖《技工学校艺术教材的编写设想》的思想与方法,并依循个体与群体合力方式推进。

(一)为了有趣的人生

在技工院校美育与艺术教育课程教育教学暨教材建设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提出“为了有趣的人生”作为技工院校美育与艺术教育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强调艺术教育的趣味性,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建构过程,倡导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使其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在“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用艺术的手艺去创造和美化生活。

(二)探索构建艺术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型

“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的编写,应以美育与艺术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整体性为指导原则。美育课程教材体系的系统与规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课堂间顺利与知识产生关联,还能帮助教师在相似的教材结构下把握、处理教材。基于此,总主编梁玖教授在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出的构建艺术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型,为“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的编写指明了方向。

1.概念定义

艺术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型是针对艺术专业课程开发的一种重要课程模式,其核心在于将本事、本体、选择、程序、价值观、生活紧密结合,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深入融合,以项目或案例为载体,借助真实的艺术专业工作任务,强调对学生职业、艺术等核心能力的综合培养,实现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全面发展。

2.核心特征

艺术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型始终围绕“本事”这一核心目标而展开,借助本体、选择、程序、价值观、生活等五个关键维度的关联整合,推动“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的完善与升级。

“本事”指个人的能力、技能或者本领。在教材编写中,明确将“本事”培养作为核心目标之一,即通过美术鉴赏与实践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技能与本领。这既包括个人素质的提升与文化素养的内化(成人的本事),也包括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精进(成就职业的本事)。

“本体”指事物的本质、实体或者存在。在编写“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时,应将“本体”的概念融入其中,将人的“内在能力和特质”(即“本事”)作为促进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关键部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本体发展,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选择”指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在“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深刻理解和运用“选择”这一概念至关重要。教材载体从三个维度进行选择,一是历史时间轴维度。教材整体不但具有美术发展史的脉络,同时各项目又呈橄榄形分布且各成体系,选取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美术作品分别在六个项目呈现,构建清晰的艺术发展时间线,帮助学生形成对美术文化的整体认知。

本文刊登于《职业》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