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中国传统工艺公共课教材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 谢春茂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本文是艺术教育专家和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研究了技工院校中国传统工艺公共课教材改革的实践成果。编写团队分析了传统工艺在技工院校的应用现状,强调其育人价值,并总结了教材改革的经验。确立了以“为了有趣的人生”为编写理念,以培养技工院校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了包含五个模块的教材框架。内容遵循“淡化技能、强化实践、服务专业、普适性”原则,涵盖传统工艺与个人关系、文化意蕴、鉴赏方法、工艺实操等,并建立了包含主教材、辅助教材、拓展资源的多维教材体系。这项研究对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传统文化传承、工艺创新和社会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公共课教材编写创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中国传统工艺;公共课教材改革;编写教材

一、技工院校中国传统工艺公共课教材的改革背景

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面对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工艺既迎来了融合创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传承断层的挑战。为应对此问题,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各环节,全面覆盖各学段及教育类型。在此背景下,编写技工院校中国传统工艺艺术通识教育教材,成为构建中华文化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

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技工院校教材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教材编写的方向与要求,特别是公共课程教材需体现技工教育与劳动教育特色,强化通用职业素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及就业创业。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将中国传统工艺教育纳入公共教学体系,不仅关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感知及工匠精神,对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与传统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传统工艺”公共课教材的改革研究,成为技工院校深化美育、推动艺术教育的热点议题,旨在通过教材的优化与创新,为新时代技工人才培养注入更多文化底蕴与艺术灵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刊登于《职业》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