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组长是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者,是企业质量、成本、产量指标完成的直接责任者。班组长培养是强化班组长职业素质、提升班组长岗位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新会技师学院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整合双方资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师资水平,以及校企实施资源共享等策略,确保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有效提升班组长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制造业班组长;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高素质班组长作为生产一线的管理核心,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他们不仅是技术能手,更是团队领导者和质量守护者。然而,当前制造业面临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具备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班组长。在此背景下,新会技师学院与中集集团实施班组长培养“蓝鹰计划”,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为企业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途径。笔者重点探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班组长培养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具体策略与实践方法,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制造业班组长的有效培养,为技工院校班组长培养提供实践样板。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中学院独自培养人才的模式,通过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在于,它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合作,更是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深度融合,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熟悉行业规范,能够迅速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蓝鹰计划”中校企协同育人体现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深度合作。其主要特点:一是实践性强,通过企业的真实环境和项目,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二是针对性强,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高度契合;三是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实现教学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共享与互补;四是互利共赢,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共同受益,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率,企业获得满足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制造业班组长培养需求分析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班组长的新要求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转型,企业对班组长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班组长需要具备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引领团队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次,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班组长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战略思维,能够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应对市场变化。再次,随着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班组长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以更好地管理生产线和团队。最后,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新时代班组长不可或缺的素质,他们要能够激励团队成员,促进跨部门协作,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当前班组长培养面临的挑战
当前,班组长培养面临挑战。首先,传统教育体系中缺乏针对班组长的专项培养计划,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其次,企业在班组长培养上的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和长效的激励机制,难以激发班组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部分班组长自身也存在学历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管理能力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三)企业对班组长的期望与需求
企业对班组长的期望与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希望班组长能够成为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人才,既能够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又能够有效管理团队,实现生产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其次,企业希望班组长能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迅速找到解决方案,确保生产稳定。最后,企业还希望班组长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上级、同事和下属保持沟通,促进团队内部团结、协作。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制造业班组长培养策略
(一)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1.合作协议与机制建设
合作协议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在签订合作协议时,应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方式、责任分工、权益分配等关键事项,确保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