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采用“课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职业技能竞赛的平台优势,将学生能力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本文通过分析采用“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优势,明确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多通道协同,并提出在实施过程中需多方位“融赛”。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课赛融合”;人才培养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强调一体化制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它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该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将职业岗位、育人课程、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通过采用“岗课赛证”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中,“课”与“赛”处于中间位置,是衔接的中心环节。“赛”指各级技能竞赛的赛项结构、竞赛内容、评价,要求远远高于技能认证要求。工业机器人专业相关领域的技能竞赛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有利于促进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实训条件的改善。同时,竞赛也能让任课教师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工业机器人相关行业企业新动态。技能竞赛对学生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也是对其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
一、竞赛趋势:智能化新技术得以应用
工业机器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工业机器人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等。在技工院校,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重点各有侧重,如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重点学习工业机器人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故障排除等技能,而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重点学习操作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工业机器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中从事工业机器人相关工作。
随着智能制造领域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技能竞赛内容也趋于多样化、创新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技能竞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装配、涂胶等项目,还涉及包装、质检等多个领域。竞赛项目中不仅要求选手能够熟练操作机器人完成任务,还要求他们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创新设计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技能竞赛也开始引入相关技术,如视觉、射频传感器等,优化工业机器人工作路径规划和动作控制,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这对学生在新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