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育视角探索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作者 曲冰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本文旨在探索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并提供个性化教育方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及道德素质有积极影响,但实践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及关联未充分体现,存在理论化倾向、心理教育内容缺乏、两者融合不足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包括更新教育实践体系、强化教育功能认知、完善实施路径、构建多元化心理教育模式等,对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 题:本文系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德育教育视阈下的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项目编号:2022RKX155)的研究成果。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关键。从德育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多样化路径,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方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创新策略,以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与良好服务,从而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进步。

一、德育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述及相互关系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述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 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德育教育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全面地关注学生心理需求, 提高教育质量, 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关联

德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育学生优良品德、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适应力的提高。虽然两者侧重点不同,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前者通过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助力心理发展,后者为德育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实现现状及分析

笔者在职业院校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心理状况与道德素养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方法、内涵的影响,同时关注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运用及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应用状况,旨在发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以提升德育教育实效。调查问卷采用自评式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为研究有效性奠定数据基础,调查结果如下。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及道德方面影响

1.心理健康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为了调查心理健康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是否掌握了心理调适技巧;二是学生在生活中是否会使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到的心理调适技巧。调查结果显示,有17.8%的学生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未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技巧,而82.2%的学生则成功习得了这些技巧。此外,有53.7%的学生在遇到轻微心理不适时,能有效运用所学心理调适技巧进行自我调整。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在职业院校德育中有效发挥作用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时,笔者发现其在职业教育德育体系中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体现。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8%的学生认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师生的道德素质显著提高。这说明,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施,但大部分学生并未感受到其在个人道德素质提高上的促进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本文刊登于《职业》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