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思政课”的“大”,有着“大课堂”“大师资”“大资源”三层含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理念在育人层面具有共通之处。在“大思政课”背景下,立足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本文给出了建好“大课堂”“大师资”“大资源”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以期培养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发展、技能报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大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课 题:本文系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课题编号:XYYB202305)的研究成果。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论断,指明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方向。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方案》指出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的“大”,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要突破学校小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大课堂”,拥有“大师资”和“大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我们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孕育的灿烂文化能深入而持久地涵养学生的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的课程思政元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值得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何以为“大”:“大思政课”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思政课”的内涵
1.“大思政课”有“大课堂”
“大课堂”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学生能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明确个人成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自觉将个体“小我”融入祖国“大我”,激发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长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
2.“大思政课”有“大师资”
“大师资”体现在教师的数量大和质量高两个方面。在师资数量上除了各学科的专职授课教师之外,还要广泛吸纳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在师资质量上要用“大先生”的标准严格要求授课教师,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塑造品格、品行。
3.“大思政课”有“大资源”
“大资源”意味着要有系统观念,构建教学资源的大体系,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融合。将各种渠道的教学资源科学整合、合理运用,使其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好课堂、校园、社会、网络的育人功能。
(二)“大思政课”的特征
1.鲜活生动的实践课堂
“大思政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要把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形成真正的“大课堂”。与传统的理论课堂相比,实践课堂更加鲜活生动,连接着书本知识,也连接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学生在理实一体的“大课堂”里检验已知、探索未知,有助于将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2.多元共育的优良师资
“大思政课”背景下的师资有着“多元”和“优质”的特点。课堂的多元决定了师资的多元,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随着课堂场域的扩大,课堂教学主体也相应增加。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把相关的社会力量吸引到教学中来,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做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有大格局、大视野、大品德、大智慧,只有做好“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才能培养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3.与时俱进的丰富资源
“大思政课”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学资源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立足新时代,不断丰富并持续更新教学资源。要将教学资源覆盖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不断完善并形成体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讲好新时代的新故事,融入时代的浪潮,运用新时代的新技术,使教学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之、善用之、笃行之。
二、“大”道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理念在育人层面的内在契合
(一)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