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下移、音乐转型与时代记忆
作者 张烁
发表于 2024年12月

19世纪末留声机与唱片的发明, 使人类记录声音成为可能,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这更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中国艺人声音档案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4 年, 此后录音与唱片事业的发展几乎与中国“新音乐”发展的时间同步,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见证了20 世纪西乐东渐的历史进程与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有一个现象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即中国新音乐代表性体裁(歌曲、合唱、室内乐、交响音乐与民族管弦乐等)的首次录音均发生在20 世纪30 年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 这批录音都涉及哪些具体的作品?它们对于中国近代音乐转型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一、声乐体裁的历史留声

自1908 年法国人乐滨生(E.Labansat)在上海成立(东方)百代公司(Pathe5Orient5Records)后,中国本土唱片业开始艰难起步。20 世纪20 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增长,加之学堂乐歌的广泛影响,使得“歌曲”这一体裁在城市民众音乐生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之也被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

1. 流行歌曲的首录———《毛毛雨》(1927 年、1932 年)

《毛毛雨》是被学界公认的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开山之作,词曲都由黎锦晖创作。尽管在1949 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他的成就被有意忽视,而今看来,没有黎锦晖就没有后面三四十年代辉煌的音乐“上海滩”年代。1921 至1926 年,他曾供职于上海中华书局, 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西方音乐文化,促使其立志推动中国音乐近代化———创办明月歌舞剧社、创作儿童歌舞剧以及创作都市流行歌曲,这些都足以让他载入史册。1927 年初,黎锦晖借用南方民歌的曲调和旋律,创作了这首《毛毛雨》来反映市井女子在雨天等待自己情人的焦灼心情。歌词里采用了大量的通俗口语,从而非常适合市民阶层的口味,甚至它的歌词被教育家陶行知选入他所编写的《老少通千字课》中。这首歌也是第一首向下层市民心理靠拢的歌曲, 相对于古雅拗口的戏曲唱词,《毛毛雨》及其后一批的时代歌曲(以及歌词)显然在接受层面门槛更低。这是20 世纪初音乐文化下移的一种生动体现———从更宏观的层面讲,它属于汉语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在音乐中的体现。

《毛毛雨》的首唱者是黎锦晖之女黎明辉,她在百代公司有两版录音, 都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1927 年版(模板编号:33777-1)是《毛毛雨》记载意义上的首录,但此时的歌曲还并不具备“流行音乐”的特征,尽管百代公司以“特别新曲”的名义在1927年12 月15 日发行,但从速度节奏、演唱风格到伴奏乐队都更接近于民歌;1932 年版(模板编号:34278A-B)则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明快的演唱节奏、西洋乐队(百代音乐团)的伴奏,爵士和声的使用使得这首歌曲从“乡村丫头”转型成“摩登女郎”,这时的《毛毛雨》才真正具备了“都市化”“商业化”和“大众传媒”等流行音乐的必备元素。由此可见,中国流行音乐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它自身的“进化”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1932 年版《毛毛雨》才是音乐史意义上的首录,身为创作者和表演者的黎家父女亦借此曲永久留名于中国近代乐坛。

2.电影歌曲的首录———《寻兄词》(1930 年)

关于第一首中国电影歌曲诞生于何时? 近年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1926 年影片《良心复活》的插曲《乳娘曲》(包天笑词、冯子和曲,杨耐梅演唱)作为第一;另一种是以1930 年《野草闲花》的插曲《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金焰、阮玲玉演唱)作为第一。就笔者的观点,《寻兄词》作为“第一”更有道理和意义。

首先从形式来讲,当年《乳娘曲》的出现既非蜡盘录制,更非胶片声像,而是在放映的过程中银幕突然收起,剧院灯光打开,电影突变“歌剧”———女主角杨耐梅“走出”电影来到舞台,唱起了《乳娘曲》,曲毕银幕放下,电影继续放映。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奇思妙想,但这种现场演唱不具备历史文献的“固定性”,尽管后来百代公司在1928 年出版了唱片(模板编号:N33782-1/2),但并不能改变作品本身非银幕画内音的性质。其次,由于冯子和出身于梨园世家,《乳娘曲》从风格来讲更像京剧唱段而非歌曲,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电影歌曲”是不同的,也与中国近代“新音乐”的整体风格是不相符的。

反观《寻兄词》,虽也非胶片声像,但它是事前录制在蜡盘唱片(百代34442A-B)上的,由两位主演(金焰和阮玲玉)共同演唱。在放映时,由导演孙瑜躲在狭窄的放映间里拨弄唱针,算好时间以便对上口型,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模拟“画内音”形式发出声音。并且,《寻兄词》本身和剧情紧密相关,导演和演员更加注重音乐本体的艺术含量及其与电影艺术的有机结合———在影片当中,由四版不同歌词组成的这首分节歌随着剧情的展开,一段一段地分别加以呈现,尽管当时还没有“音乐蒙太奇”技术,但这种呈现方式无疑更符合后来电影歌曲的特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音乐的发展。另外,自阮玲玉开始的电影人“演员+ 歌星”的“两栖”发展模式,更是为后来三四十年代大上海娱乐圈的繁荣树立了榜样。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