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歌到盟歌
作者 喻辉
发表于 2024年12月

一、区域国别中的“东南亚”

东南亚一般被认为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等十一个国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唐纳德·埃默森(Donald'K.'Emmerson)教授曾经给“东南亚”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曾经被认为是文化衍生的边缘地带, 大概位于印度的东面和中国的南面,被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构建成的一个由特定国家组成的万花筒。”这句话的三个关键词精炼概括了东南亚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现状,总结了该区域的三个基本共性:1.文化衍生的边缘地带(缺少统一的主体文化);2.被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建构(受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长期影响);3.万花筒(文化上缤彩纷呈,各具特色)。

作为当代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宗教交汇的一个热点地区,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曾经长期受到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双重浸濡,近代以来又不断受到欧洲殖民主义文化和当代去殖民化运动的冲击。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原住民宗教,以及中国的儒家、道家等宗教和文化在这里交融共存,使其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学术界,东南亚研究已逐步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民族音乐学研究等众多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关注的焦点领域。

英语中“东南亚”这个词首次出现在美国牧师霍华德·马尔科姆(Howard'Malcolm)1839 年出版的《东南亚旅行》一书中譺訛。百余年后的1941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一篇博士论文的标题中再度出现“东南亚”这个词,使得这个区域概念进一步进入主流学术视野。1943 年,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对日作战的需要, 成立了东南亚司令部(South>East>Asia>Command,SEAC),用来代替原来的美国-英国- 荷兰- 澳大利亚联合指挥部(ABDA),从国际战略角度推进了东南亚这一区域概念的使用。1954年, 在菲律宾马尼拉诞生的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 可以被看作是当地人区域身份的一种表述,但该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冷战”政治的需要而产生。一直到1967 年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诞生,东南亚才展现了该地区各国的区域自觉意识,以及期望通过推动政治和经济一体化来加强区域团结的政治和外交努力。基于上述历史和文化原因,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特点也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鲜明特征上:

其一,东南亚各国都有各自独立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特色。摆脱了殖民统治后的东南亚国家需要从自己公民那里获得专属的忠诚,使体现民族认同的国家意志形成了“万花筒”似的文化和政治理念的多样性。于是,我们看到在整个“冷战”时期,东南亚国家既有社会主义阵营, 也有资本主义阵营,还有像缅甸这样的“中立社会主义”。而求大同存小异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种国际关系准则,肇始于东南亚也有其独特的地域政治原因。

其二,在去殖民化浪潮中纷纷独立的东南亚各国共存于同一个地缘政治区域,共享该地区历史和文化发展轨迹,面对着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未来。因此,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区域自觉,努力争取该区域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就成为各国获得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对这些共性的寻求,可以很好地帮助各国控制和缓和过于强调自我国家认同时可能造成的潜在的狭隘主义。近几十年来,各国根据各自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依据各自的国家利益制定政府内外方针,充分发挥了国家意识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作用。

与此同时,各国在处理国家诉求和区域自觉方面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现状,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了国歌的内容和使用上。

二、东南亚地区国歌的地缘特征

国歌作为国家象征的一种表达,一般是歌颂一个国家历史和传统的合唱或器乐作品,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尊严、国家认同和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国歌通过音乐表达了国家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在政治仪式和外交场合中象征着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在现代国家的成型、建立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文里的“国歌”一词来自英语中的一个音乐体裁名称“Anthem”,一般指歌颂特定群体的团结和表达团体自豪感的歌曲。这个群体除了国家外,有时也会是某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东盟也都有自己的Anthem。因此Anthem 这个词的外延大于中文里的国歌概念,但又有别于表达颂扬和崇敬,却缺少群体意识的Hyme(颂歌)。有时一个国家也会出现体现主权国家象征的国家国歌(national/anthem)和表达对皇室效忠的皇家国歌(royal/anthem)并存的情况。如在泰国,公园、火车站、捷运站、商场、街道、公交转运站和学校每天都要求播放国家国歌《国歌》。同时,在电影院放映、剧院表演、电台和电视台开播之前,也要求播放一首曾经的国家国歌,即现在的泰国王室国歌《颂圣歌》。

国歌一般都会有一个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一些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的国歌都是在建国时通过一个政府临时委员会来确定的。被确定的国歌在很多情况下都来自该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体现了强烈国家意志的一些著名歌曲。因此,国歌的歌词同国家意志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音乐层面上的联系,更多涉及国家认同、政治意志和仪式等多重层面的综合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政治权力与国家形象的关系,成为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国歌可以追溯到越南阮朝的开国皇帝嘉隆(1762—1820,原名阮福映)于1802年委托法国冒险家让- 巴蒂斯特·沙依诺(越南名字为阮文胜)创作的一首皇家祭祀歌曲《登坛宫》,系借用了舒伯特《军队进行曲》的旋律而创作。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