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论域
作者 陈世扬
发表于 2024年12月

自2022 年9 月“区域国别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后,历史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纷纷予以关注,“区域国别学”通过将多学科的知识体系相互融合,构建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知框架,用于理解和解决区域、国家和全球层面上的复杂问题,为相关决策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指引。“区域国别音乐研究”则是针对特定区域或国家的音乐传统、风格、实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专门研究,旨在探索音乐如何与当地的文化、历史、社会结构和环境条件相互交织,并分析音乐在塑造和反映区域身份认同、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动态中的作用。湖南师范大学于2024 年5 月17 日至19 日主办首届“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论坛”, 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协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史学界的三十余位学者先后发言, 会议聚焦于两方面议题:其一,探讨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其二,关注东南亚与东(北)亚的区域国别音乐研究。

一、区域国别音乐的概念、属性、问题与方法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针对区域国别音乐关注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学术与学科意义等问题,与会专家展开积极讨论。

关于“区域国别音乐”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路径。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以《区域与国别音乐:中外音乐关系的纵横整体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以中国与周边跨界族群暨“南方、海上”丝路研究为例》为题,提出区域与国别视域下的中外音乐关系的纵横整体研究思维,并认为通过对区域国别研究能够对包括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和泛传统音乐研究在内的不同研究课题产生很好的启发作用。浙江音乐学院孟凡玉在《学科范畴、理论与方法: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与比较音乐学》发言中认为,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是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分支方向,从整体上看具有交叉学科的基本特点,从产生背景、研究动机、研究主体与客体关系等方面看,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与作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早期阶段的比较音乐学有相通之处,又在研究视角与目标、研究方法与手段以及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深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湖南师范大学赵书峰以《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属性、方法与问题———基于东南亚瑶族音乐的田野工作思考》为题,提出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是从海外民族志研究视角切入,结合多重语言能力针对海外音乐展开的较为系统深入的资料搜集、“地方性知识”的理解与阐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张应华在《区域国别音乐文化研究的相关基点与进路探要》发言中认为, 区域国别音乐文化研究在与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互动中,沿着世界民族音乐研究到东方音乐文化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到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域内音乐民族志研究到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三个维度逐步形成。广西师范大学凌晨在《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书写转化———基于越南岱族、侬族音乐的田野考察》发言中认为,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主要是对海外“他者”的音乐表演行为和文化认知观念进行深入描写与系统阐释的一门学问。

关于“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学科属性与学科意义,上海音乐学院洛秦以《“区域国别学”音乐研究的属性、类别及其意义的探索》为题,从区域国别学的原生背景出发,深入探讨了其与音乐研究的紧密联系,并特别强调对于中国语境下以及跨国音乐研究和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次区域国别”音乐现象,应运用跨学科方法和双重视角(“从世界看中国”与“从中国看世界”)来全面审视和理解音乐文化。他进一步认为,区域国别学音乐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深入交流,还能深化对音乐文化的多维度理解,从而揭示音乐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关于“区域国别音乐”的理论体系构建,中国音乐学院杨红以《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中国立场与理论体系化建构———以亚洲北方草原跨族际音乐研究为例》为题,基于自身的田野考察提出了区域国别音乐研究应立足中国立场,并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的愿景。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