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马”之间: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网络空间”视角
作者 仲立斌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区域国别学作为专门的中国域外研究和国外研究、国际研究的学科,其中的音乐文化研究大有可为。区域国别音乐研究领域,东南亚华人音乐文化受到较多关注,这里居住着全球三分之二的海外华人人口,当地多元族群社会及其从殖民、后殖民到全球化时代的演进过程,其中蕴藏着丰富学术蕴藏。

本文基于档案文献与近来海外实地调查的一手资料,选择中国与“新马”之间的音乐流动传播问题为个案,具体探讨如下问题:1.何为“区域”? 为什么前现代时期的中国传统音乐海外传播是“区域”传播? 这种中国与海外之间的“区域”音乐流动网络是如何形成? 2.国别区隔下,中国与“新马”之间是如何维持音乐的流动,这个音乐流动网络上各地的位置关系又有怎样的变动? 3.当下的中国与马来西亚有着怎样的音乐流动网络? 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华人音乐生产方面的位置关系如何?

本文是将海外华人音乐置于中国与海外双边互动的社会脉络中进行探讨,以“网络空间”视角探讨区域国别“之间”的海外华人音乐生产,而这个“之间”取自吴小安所著《区域与国别之间》,作者在书中解释说:

“( 之间”)“不仅是空间、时间范畴,而且是社会、文化含义和分析单元的概念”,“‘之间’, 可以是不同单元分界的、交汇的、平行的、并列的、毗邻的、接壤的、间隔的、中间的、动态的部分,也可以是同一社会政治框架内互动、纷杂、混合,却属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智识分析单元”。“地方与地方之间,是谓‘跨地方’,国家与国家之间,是谓‘跨国’,区域与区域之间,是谓‘跨区’”,是“突破行政边界与国家疆域的流动与互动,构成‘之间’混杂与多重性的最显著特征”。

这个“之间”的问题,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相关探讨, 可见1990 年代关于全球化与人口流动以及文化变迁的问题,大约2000 年前后,民族音乐学也开始了相关探讨,如赖斯所建构的“时间、地点、隐喻” 的主体中心音乐民族志, 谢勒梅以海洋景观(seascape)来比拟音乐景观(soundscape)的世界音乐研究,另外,2003 年约翰·康奈尔(John7Connell)出版的《音轨》(Sound Tracks), 其中提出了“建制(Institution)、科技(Technology)、网络(Network)”的文化地理学的音乐分析三维架构,检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place)、音乐与文化认同(cultural7 identity)之间的关系,这对包括民族音乐学在内的人文社科学界形成广泛影响。台湾学者王樱芬以“福建四边形理论”(Hokkien7Quadrangle)对福建南管海外传播的研究,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个案。

一、“区域”之内:戏班和个人的音乐流动网络(1950 年代以前)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藏的口述访谈“新加坡表演艺术(戏曲)”(Performing7Art7In7Singapore)数据库中,有对出生于1923 年的福建戏表演者魏木发(GWEE7BOCK7HUAT)先生的访谈,记载了魏氏家族戏班从福建到南洋一带的流动演剧历程:

魏木发的祖父魏文玉因家道中落参加福建南安的戏班,1908 年接受一位安溪籍黄先生邀请到柔佛州参加名号为“福安兴”的高甲戏班。1910 年黄先生“退休”回福建老家,遂将戏班交给魏文玉打理,老魏先生将戏班更名为“福永兴”。1916 年魏文玉回“唐山”(中国) 购置戏服并完婚,1918 年又“过番”并在吉隆坡的泗岩沫定居。魏文玉去世后由儿子魏献永接管戏班,1936 年戏班改名号为“新赛凤”并改唱歌仔戏。1935 年魏木发和堂兄弟们先后加入戏班,大伯魏献宽则从家乡前来在戏班管理服装。魏氏家族的高甲戏班时期,活动范围覆盖马来亚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广阔区域,多演酬神街戏,在酬神淡季则租戏院卖票房演出,1953 年新赛凤来到新加坡,在大世界、新世界、快乐世界等游艺场演出,此次表演持续两年之久。

还好有这段口述史,让我们今天还能详细了解百年前一个福建戏班南洋流动演剧的细节,其中可解读出“福建- 南洋”的位置关系:南洋是福建戏班“产品”的“售卖”市场,而福建则是家乡、是大后方,戏班人员在需要时便返乡购置戏装, 或者娶妻完婚,再或是年老后叶落归根。这就是“口述”中提到的“过番”(福建人将远渡重洋到南洋谋生叫做“过番”),南洋既然是谋生之地,那么,出门谋生总是要归家的。

由此谈到区域国别学的“区域”概念。上述“福建- 南洋”所对应为“家园- 谋生地”,福建人自由往来其间, 并不时常觉察现实的异邦和己国的存在,还借着相同的文字、宗教、习俗、音乐表演而形成共同的群体文化认同,因此,“福建- 南洋”其实是“区域”的概念,而流动其间的福建戏实则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区域传播。那么何为区域?杨民康提出,“区域,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或历史等诸方面具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某个国家,或多个国家及多个国家毗邻的部分组成的广域空间。”

前现代时期,海外华人会馆也是非常典型的华人音乐空间, 这个华人在海外成立的社会网络组织,其中的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除了作为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日常交往的生活方式、酬神祭祀的信仰仪式等等,还满足了华人对“家园”的想象。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